前言:千百年来,秦始皇陵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无数人想要解开其中的秘密。
要知道,秦始皇陵不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庞大、设计最奇妙的帝王陵寝,在这里更是出土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坑,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古至今,不少人都试图进入秦始皇陵内部一探究竟,但很多人却只能摇头走人,直到1996年,中德两国联合出动核磁扫描,对秦始皇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探索,试图揭开这个千年谜团。
这一次探索,中德两国究竟发现了什么?秦始皇陵至今仍难以挖掘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秦始皇陵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称秦始皇,从公元247年到前208年竣工,39年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多少人在建设中付出了生命,才得以让秦始皇陵完成,历史上,秦始皇陵曾多次遭到破坏,最有考证的则是项羽攻入关中后对秦始皇陵进行的大规模破坏。
近现代,当这座埋藏了千年的帝王陵寝被发现之日,就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有人对其内部宝藏垂涎三尺,也有人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充满敬畏。
然而,如何揭开这座神秘陵墓的面纱,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强行挖掘”到“科技揭秘”,人类对秦陵的态度经历了从鲁莽到敬畏,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就是前车之鉴,当年,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考古人员对如何保护地下文物缺乏经验,导致定陵地宫开启后,大量珍贵文物暴露在空气中,遭到不可逆转的损毁。
这件事给考古界敲响了警钟,也让周总理下定决心,立下了不准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规矩,毕竟,文物保护不是儿戏,一旦造成损失,后悔莫及。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一位农民意外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兵马俑,这一发现,揭开了秦始皇陵陪葬坑体系的冰山一角,也让人们对秦陵内部的规模和奢华程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然而,兵马俑的彩绘脱落问题也给考古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尚未掌握成熟的文物保护技术之前,贸然挖掘秦陵地宫,很可能对内部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人们都想着在未来利用更高科技的手法来解开秦始皇陵的秘密,很快,在1996年,中国和德国的专家强强联手,更是搬来了当时最先进的核磁扫描技术。
核磁扫描技术
你可能要问了,核磁扫描还能用在古墓上?还真行!这技术就牛在它不用挖土,就能把地下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既满足了咱们的好奇心,又不会破坏文物。
话说回来,用高科技探秘古墓,意义可不是一般的大,就拿这次核磁扫描来说,它提供的数据直接把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给勾勒出来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一件事:咱们可以用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去探索历史,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能靠徒手挖。
而扫描结果一出,专家们都傻眼了,这地宫,居然是个“漏斗”形状,一层一层往下,足足有九层,更感受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激动的心。
《史记》里,司马迁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樟,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 这排场,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且,这次扫描还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地宫里,竟然真有大量水银!这可是实打实地验证了《史记》里“以水银为百江海”的记载。
不过,这可愁坏了专家们,水银有毒啊,地宫里这么多水银,怎么进去?万一泄露了,那可是环境灾难啊!为了保护文物,专家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用惰性气体保护墓室,但这技术难度太大,只能慢慢摸索。
虽然地宫还没打开,但考古队也没闲着,1998年,陕西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馆联手,开始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
高科技这回立了大功,K9801石甲胄、K9902陪葬坑、陵园内外城垣……一个个建筑群被揭开,秦始皇陵的规模,远超人们的想象。
200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馆成立,考古工作也更加系统化、安全化,不过,保护文物始终是第一位的,所以,秦始皇陵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
秦始皇陵被盗?
说了这么多,估计有人要问了,这秦始皇陵地宫里到底有没有被盗过?别急,咱们接着往下看。
考古学家在地宫西墓道的耳室里,发现了两乘铜车马,保存完好,根本没有被烧毁的痕迹,看来,秦始皇陵里面肯定还有大量文物!
那盗墓贼呢?历史上,后赵的石勒、黄巢起义军都打过秦始皇陵的主意,但考古学家发现,地宫周围有4米厚的宫墙,还有好几条通往地宫的甬道。
只找到了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而且这两个盗洞离地宫还远着呢,根本没进去!看来,秦始皇陵的防御系统,真不是盖的!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还会有更多高科技手段应用到考古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物信息、还原历史场景;3D建模技术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建筑的恢弘气势。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只是手段,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才是最终目的,在探索历史真相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文物的保护,让这些珍贵的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如今,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揭开更多秘密,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千古一帝和他的时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