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月,全球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场罕见的“美债扫货狂欢”。
从央行到私人投资者,从欧洲到亚洲,外资疯狂涌入美国国债市场,单月增持规模高达2900亿美元,创下2011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第二高纪录。
这一波“买买买”直接将外资持有美债总额推升至8.82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较去年同期暴涨8180亿美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外资对长期美债的偏爱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单月增持2170亿美元长期债,规模创2021年6月以来之最。这场全球资本狂欢的幕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
一、高收益“诱饵”下的全球资本洪流“无风险资产”的暴利诱惑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高达4.28%,远超德国(2.51%)、日本(1.20%)等同期限债券,甚至超过英国(4.61%)。这种罕见的收益率优势,让美债成为全球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以日本为例,其10年期国债与美债的利差超过3个百分点,意味着投资者每持有100万美元美债,每年可多获3万美元利息——这种“躺赚”机会,对追求稳健收益的海外资金而言几乎无法抗拒。
拍卖市场的“疯狂竞价”近期美债拍卖现场堪称“火药味十足”。在20年期美债拍卖中,间接投标者(主要为外资)的认购倍数飙升,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位华尔街交易员直言:“现在想买美债,不溢价2-3个基点根本抢不到货。”这种狂热需求背后,是全球资本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集体投票。

1. 欧元区:美债最大“金主爸爸”作为美国最大海外债主,欧元区2月狂买520亿美元,持仓飙至1.83万亿美元。其中,法国银行业化身“买债急先锋”,单月增持170亿美元;比利时(欧洲清算银行所在地)更是豪掷170亿美元,持仓逼近4000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欧洲资本对美元避险属性的深度依赖。
2. 日本:绝地反击的“债王”为遏制日元贬值,日本央行去年被迫抛售美债,导致持仓一度缩水。但2月,日本突然“杀回马枪”,增持470亿美元,持仓规模恢复至2012年水平。这一操作既是对美债高收益的妥协,也是日本央行对汇率干预策略的微妙调整。
3. 中国:减持潮中的“逆势加仓”尽管长期趋势显示中国持续减持美债(较2015年峰值减少近1/3),但2月却意外增持410亿美元,总持仓达1.05万亿美元。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增加了 660 亿美元。
这一“反常”举动引发猜测:或是中国央行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或是利用美债价格波动进行战术性调仓。
4. 加拿大与中国台湾:隐秘的“买债大户”加拿大2月持仓激增55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较2021年增长近4倍;台湾则连续12个月增持,持仓膨胀至2950亿美元。这些地区的“爆发式”买债,折射出全球美元需求向新兴经济体扩散的趋势。
5. 金融中心“代持”游戏:伦敦、卢森堡成“二传手”伦敦、卢森堡等六大金融中心持仓达2.6万亿美元,其中超三成为美国企业海外利润“寄存”。这种“代持”模式既规避了跨境税收,也模糊了美债的真实买家身份,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灰色地带。

1. 美元霸权“吸星大法”尽管全球“去美元化”呼声不断,但美债市场却愈发热闹。
这本质上是美元霸权地位的自我强化:当国际支付、大宗商品定价、外汇储备均依赖美元时,投资者别无选择。
2. 全球衰退预期下的“抱团取暖”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攀升,美债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价值凸显。连巴西这样长期减持的国家都逆势加仓,足见市场对黑天鹅事件的警惕。
3. 美联储“加息后遗症”的双向收割美联储激进加息虽推高美债收益率,但也导致全球美元需求激增。这种“加息—吸引外资买债—支撑美元地位”的闭环,让美国实现债务货币化的完美循环。

风险暗流涌动美债规模已突破32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GDP比重逼近二战时期水平。若未来美联储降息,美债价格将承压,当前买家可能沦为“接盘侠”。更危险的是,全球美元需求终将触及天花板,届时美债市场的“庞氏游戏”或将难以为继。
结语:美债盛宴的“最后一舞”?全球资本疯狂涌入美债市场,既是高收益驱动的短期行为,也是美元霸权末期的疯狂。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买债狂欢”或许还能持续,但需警惕:当音乐停止时,裸泳者终将暴露。而对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速外汇储备多元化、推动本币国际化,已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