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爸爸接送日”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明智之举
王营
湖北一小学校长建议中小学校设置“爸爸接送日”,以激起家庭教育的“父能量”,称爸爸接送对孩子的独立、理性、坚强、探索、创造等品格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接送孩子上学的除了老人,多是妈妈;参加学校家长会,绝大多数是妈妈;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时,参与的多半还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这样的描述很写实。
不可否认,学校设立“爸爸接送日”的建议,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但对于纠正当今社会“丧偶式育儿”和“缺失父爱”的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其一,有利于强化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当下,由于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和工作压力的困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已成为不少家庭的常态。据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发布的《上海家庭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显示,孩子教育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从2005年的30.2%下降至23.7%;相反,主要由母亲负责的比例却从20.3%上升至47.2%。同年12月,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占近一半。
家庭教育缺少父亲的参与,事实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完整的家。设立“爸爸接送日”,有利于督促年轻父亲更好地履行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责任,改变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现状,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充分挖掘孩子的心智和才能。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曾通过对17000个英国婴儿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在1958年3月的同一个星期出生的孩子中,较长时间与父亲相处的,日后比其他同辈更聪明,并容易跻身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可见父亲的陪伴有助于培养子女更高的才能,这一优势在子女42岁前依然存在。若父亲把照顾子女的责任全部交给妻子,子女在个人发展上与单亲家庭子女无异。
其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由于受网络、影视等不良媒体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阴盛阳衰、女强男弱,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成长中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对此多位人大代表呼吁学校、家庭要注重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亲的教育最重要。尤其是男孩,特别需要一位态度坚定、要求严格的父亲的管教与激励。他需要一位教练帮他强壮肌肉,并引导他如何控制自己的力量,父亲就是最好的教练。这时期男孩的头脑中有太多的想法和选择,可能经常犯错甚至有出轨行为,他会迷失自己,需要一位顾问的指引,而最好的顾问正是他的父亲。因此,家庭教育中,父亲在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方面不可或缺。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曾说:“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父亲应当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不断进取的引路人。接孩子上下学,尽管时间短,但途中也足以给亲子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进而增加对孩子的了解,给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涵养孩子的阳刚之气。
不过,对于这项有意义的建议,网友们却没有一面倒地支持。有人认为,建议不切实际,人为制造麻烦,有形式主义之嫌。如果原本就是爸爸接送,是否还要设置妈妈接送日。有人表示,学校硬性要求不合理,爸爸不到场的,就要叔叔、伯伯、舅舅等男性来接送。单亲家庭怎么办?难道还要雇个快递小哥接孩子?还有的爸爸在评论区大诉苦水,孩子三点就放学,自己天天加班到深夜,时间根本对不上。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年轻父亲是单位上的骨干,整日忙忙碌碌,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之上下班时间与学校上下学时间相矛盾,确实在执行“爸爸接送日”时存在一些困难。对此,学校可提出弹性要求,不必“一刀切”地要求爸爸们非得在某一天接送孩子,只要在每月达到规定的次数即可;对于女性单亲家庭而言,可以由叔叔、伯伯、舅舅等代替父亲角色接送孩子。同时,各企事业单位要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决定,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每月尽量为年轻父亲接送孩子提供方便。
种种迹象表明,改变父爱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现状势在必行,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尽快转变观念,采取行动,让父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他人。学校设立“爸爸接送日”就是一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明智之举,值得各地中小学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