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别人做别人,自己做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操作?
- 看不惯男友袜子乱飞,你苦口婆心劝了三个月,结果他买了个脏衣篓专门用来囤袜子,还振振有词:“这不就整齐了?
- 劝爸妈少吃剩菜多运动,他们转头端出一碗隔夜菜,笑眯眯地说:“少吃点能咋地?
- 最离谱的是,你居然会和对象因为“挤牙膏该从中间还是尾巴”而吵到摔门而出……
你发现没?这种想改变别人习惯的做法,就像逼一只猫学狗叫,累得半死,还容易挨挠。
为啥你总想当“人生改造大师”?
心理学有个词叫“投射效应”,大白话就是:“我看你不顺眼,其实是我看自己不顺眼”
- 比如你总吐槽伴侣邋遢,可能是因为你潜意识里偷偷嫌弃自己几天不洗头的样子,嘴上说“你能不能收拾下自己”,心里想的其实是“再顶一天就洗”
- “要是TA按我说的做,日子肯定更舒坦!”,这话听着耳熟吗?其实是内心的潜台词:“我自己的人生够乱了,先拿你开刀吧”。比如你逼着伴侣戒奶茶,自己却偷偷点外卖,这叫“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 从小被爹妈用“为你好”这句话“镇压”,长大却不“继承衣钵”,同事阿凯总是逼女友早起跑步,说“为你好”,女友却回怼:“你打游戏到两点咋不说为肝好?”
真正的关心,是允许TA活成“和你不一样”的人。
人类骨子里就讨厌被控制!
- 你越说“熬夜会秃头”,TA越要通宵看剧,还特意发朋友圈:“今夜星光灿烂!”
- 你越念叨“外卖不健康”,室友越要点炸鸡配啤酒,配文:“人生苦短,先吃为敬。”
- 朋友老王总嫌老婆总买打折临期食品,天天吵架,甚至放出狠话:“这日子没法过了!”,最后闹的是鸡飞狗跳分手告终!后来才知道,老婆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囤货是她唯一的安全感。老王说:“我赢了辩论赛,差点输了结婚证。”
这种天天盯着别人的毛病,就像扛着别人的脏衣服去干洗店,“钱你花,汗你流,对方还嫌你多管闲事”,自讨没趣!
你的习惯你背锅,我的规矩我做主
尊重,是任何关系中最基本的个人素养,你可以有原生的习惯,别人也有!
- 与其和男友较劲“谁该倒垃圾”,不如直接划条“三八线”。你的地盘堆成垃圾山?我闭眼当没看见,但我的书桌必须一尘不染,你碰一下试试?
- 对付爸妈更简单,每月带他们体检一次,让医生指着报告说:“阿姨,这血压再吃剩菜剩饭可不行啊!”比你说一百遍都管用。
-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自己先放下手机,带TA去河边捞鱼。鱼没捞到,但捞到一裤腿泥巴,俩人笑到直不起腰,这不比唠叨“少看屏幕”强多了?
- 嫌对象不浪漫?周末直接订好电影票,出门前甩一句:“给你十分钟换衣服!”比躺沙发上抱怨“你从来不带我出去玩”有效一百倍。
- 牙膏大战无解?直接买两支,你挤中间我挤尾巴,还能多试个薄荷味。
- 朋友爱熬夜你养生?约早饭豆浆油条,拍张照发群里:“早起的人才能吃到第一根油条!”比半夜烧烤摊健康十倍,还不用闻烟味。
成年人的社交潜规则就一条“只筛选,不教育”
与其当别人的“差评师”,不如把力气花在“怎么让自己更舒服”上。
- 把“你怎么老这样?”换成“这事我确实忍不了,咱商量个招?”
- 把“你必须”改换成“要不咱俩各退一步?我忍你袜子乱飞,你忍我半夜嗦螺蛳粉。”
毕竟,荷花不会逼着仙人掌开花,辣椒也不用羡慕甘蔗甜。真正的通透,是让别人做别人,让自己做自己,你活得轻松,TA也松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