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圈,“卷”是最真实的日常。堆智能配置、内卷零百加速、比大屏、比灯语、比语音识别率,这些手段无非都是想回答一个问题:这车值不值?但问题在于,这个答案越来越依赖热闹,越来越远离“工程”,而北京现代的OE,是少数给出另一个答案的品牌。
OE不靠语音吵闹,不靠灯光跳舞,它用一种在新能源行业里不被当C位的能力打动人——R&H,也就是操控与舒适的平衡。听起来很基础,甚至不够性感,但它的技术表现却硬得出奇。

比如,在冬季冰雪极限测试中,OE完成了雪地70-0km/h制动距离49.7米、80-0km/h单侧冰雪制动58.6米的实测表现,20.34%坡度单侧积雪起步不溜车,这些实测数据不是营销口号,而是用户最可能遇到的突发场景。而OE的表现恰好说明:它不是秀操作,而是真能帮你“稳稳到家”。
R&H不是“配置表”上的ESC,是“安心感”
R&H这个话题,在新能源时代已经变得边缘。大家都在讨论电耗、续航、芯片和大模型,似乎忘了车本质是“动起来”的工具。OE却用实际动作提醒大家,什么叫“物理级安全感”。
OE在绕桩测试中,能在18米雪桶间距下以50km/h高速通过,同时保持车身质心侧偏不超过1.2°。在你脚下打方向的时候,它不会突然甩尾,也不会猛地给你“反向提示”。这靠的不是堆一个ESC系统,而是整套动力、底盘、ESC的系统化调校策略。

ESC系统实时监测轮胎侧滑角度与车身姿态,在整个绕桩过程中动态调整介入节奏;配合TCS RPM轮速控制系统,它能够精准控制打滑侧车轮输出,保证四轮抓地力协调。这些背后是工程能力的体现,也是“调得稳”的体现。
很多品牌的ESC在铺装路面上表现优异,但一旦进入低附着路面,尤其是单侧打滑场景,就容易出现失控甚至系统退化。而OE能够在冰雪场地、单边打滑的20%坡道上顺利起步,靠的就是一整套稳定的系统策略——不是强制拉回,而是提前感知,顺势修正。
这让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在这个智能功能满天飞的时代,是不是该给“稳定”一点主角待遇?

操控和舒适是物理悖论,OE志在找到平衡
几乎所有工程师都知道,操控性强的车,舒适性通常差;相反,悬挂柔软、滤震厚道的车,在激烈驾驶中往往支撑不足。这是工程的悖论,也是造车的取舍。但OE偏偏不想被这个悖论框死。
这辆车的调校体系并不追求“赛道级操控”,也不简单堆料去“舒适到底”。它选择了一种叫“平衡点”的思路。得益于现代汽车WRC冠军团队的经验,OE在底盘层面的调校非常理性,它通过高频响应的弹簧阻尼匹配、ESC系统的协同介入和动态扭矩分配策略,实现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目标:在日常驾驶中给用户提供稳定反馈,在偶发激烈场景中还能撑得住车身状态。

比如在高速并线时,OE能感知车身前后轮载荷变化,动态调整ESC的干预强度;而在碎石、坑洼路面中,它的底盘也不会频繁回弹或松散震动,而是保持相对线性的震动过滤。这不是靠一个黑科技组件实现的,而是一整套工程系统背后的细致调和。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提出另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驾驶者之车”才需要操控力?那些希望车“既好开又舒服”的家庭用户,难道不更需要这种“既柔和又稳”的产品思维?
WRC冠军基因背后,是工程底色的全面归位
很多人不知道,现代汽车是WRC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的冠军队伍。而WRC,是比任何赛道都更接近“真实世界”的赛事。复杂天气、坑洼地面、连续弯道与极限操作频率,要求车辆不只是能“跑”,还得“扛得住”。
OE在R&H维度上的选择,正是延续了这种思路:不是只跑直线加速的飙车机器,而是面对所有复杂场景都能“像教练车一样稳定”的真实工具。
这也是北京现代“真质战略”在底盘与系统工程层面的最好体现。它不是搞极致性能,也不是造“躺平舒适车”,而是坚定地认为:一辆车不该因为电动化而牺牲工程逻辑。

【写在最后】电车的下半场,不比快,而是比稳
说到底,OE用R&H这个大家都不抢的技术维度,重新划出了一条新能源车的安全底线。它不谈激情操控,也不讲极致智能,而是踏踏实实做了一件许多车企都没做好的事:让用户开得稳,坐得安。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这个“人人都想上天”的新能源赛道上,谁,愿意脚踏实地地守住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