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被棍子打了,醒的却是屏幕前的人

瑞迅聊汽车 2025-04-09 19:20:38

最近都在说,美国网红“甲亢哥”的中国行,像一颗裹着赛博朋克外衣的文化炸弹,炸穿了西方媒体精心构筑的“中国结界”。

撰稿|吕嘉豪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而这其中,谁能想到关于技术认知的刷新,竟然是从当年只能引进合资才能有所发展,被欧洲全面掌握知识产权和定价权以及高额利润配额的汽车行业上展开的。

01

当“中国制造”

变成“中国魔法”

这次直播,让西方年轻人第一次意识到,他们手机里的“中国”是被算法驯化的产物——刷到的永远是功夫、熊猫和廉价商品。

但实际上的中国,是驯化算法的怪兽:重庆8D魔幻立交桥下跳舞的仰望U9,端到端无人智驾的问界M9,智能调节底盘帮助漂移的小米SU7,每一项技术的达成,都是基于新能源架构下独特的算法。

这些场景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海啸。西方网友的震惊本质是对消费霸权的恐慌:“原来‘高端’早就被改换了概念”,中国新能源车仿佛是能思考的“变形金刚”,而西方车企还在玩镶钻的“四轮马车”。

02

从“功夫熊猫”

到“量子少林”

这种端倪的初现其实早有可循。

甲亢哥的少林寺之旅,意外成了跨文化传播的黑色幽默。

他以为的“深山古刹寻大师”,实际是文旅局紧急救场的现代公关;他幻想的“飞檐走壁”,最终变成被棍子打出痛苦面具的菜鸟教学。

这恰恰击中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认知困境——他们渴望的“东方神秘主义”早被中国自己解构重组,变成了科技与传统文化杂交的“新物种”。

在汽车上点外卖,在副驾驶分屏看电影,在后备箱插投影仪,本质上和隧道里刷5G网,在路边摊扫码付钱是一样的,技术改变了物品的实用场景。一个德国网友的评论堪称经典:“我们以为中国在追赶,结果人家直接换赛道造了个新宇宙。”

大师所言,It’s pain , but it’s you。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何尝不是在一次次挨棍子的阵痛之下,慢慢学会了吃痛、学会了卸力、学会了反制,最后让棍子击断在自己的身上,拿起来挥舞出新的棒法。

03

谁在定义真实

当甲亢哥的镜头扫过上海外滩的霓虹与北京胡同的烟火,很多人会明白,CNN镜头里灰暗压抑的中国,和直播中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总有一个在说谎。

在探究这场罗生门的过程里,技术话语权会是绝对的背书。

德国在强调“机械精密”,中国让汽车变成了“赛博宠物”;美国在纠结充电桩的数量,中国把车开进水里当船用;英国在拉LGBT讲彩虹战术,中国让纽北赛道开始学习拼音输入。

这种全方位思维和技术上的暴力突破,让“Made in China”从廉价日用品的标签变成酷炫代名词。比超越更让海外羡慕的,无法超越的移植,问界M9的智驾无法在海外实现,因为网速覆盖的速率和地域都不够支持云端处理。

甲亢哥驾驶SU7 Ultra体验2秒破百时连续12秒尖叫在油管48小时收获了1.2亿的播放量,这种未经剪辑的实时反映,构成了最原始的感染力。人传人现象的本质,是算法时代年轻人对“真实性”的集体反叛。

4、新能源车不是终点,而是认知战的起点

甲亢哥的中国行,像一面照妖镜:照出西方媒体的叙事苍白,也照出中国技术叙事的锋芒。新能源车不过是这场认知战的先头部队——比亚迪小米问界各位一展千技,不是要去打压BBA市值的商业竞争,而是偷摸地升级为争夺文明话语权的爆破点。

未来的全球年轻人会记住:2025年的春天,一个疯癫的美国网红用最不严肃的方式,揭穿了最严肃的地缘政治真相——在技术爆炸的时代,谁掌握硬核创新,谁就拥有定义“真实”的权力。

而那些还在用意识形态滤镜看中国的人,终将被甩进历史的隧道——当然,是没信号的那种。

0 阅读:157

瑞迅聊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