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全国、如今国内很少见的搪瓷,为啥还能每年创收240亿?

科普猫猫说万物 2023-10-18 14:23:04

曾经风靡全国的搪瓷为什么现在很少见了?原来全都出口了,每年创汇240个亿!

先问一下大家,你们家里装猪油用的是什么?是不是一个黄色的上面印着牡丹花的搪瓷缸,把子上还磕了一个黑色的缺口?

在上个世纪,中国每家每户都有搪瓷制品,茶杯是搪瓷的、洗脸盆是搪瓷的、热水瓶外壳也是搪瓷的,最重要的是搪瓷痰盂,这玩意几乎每家都有。

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搪这些瓷制品了?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来看看搪瓷是怎么制作的。

搪瓷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叫法,它原本有个非常高大上的名字——珐琅。珐琅在明朝时期非常受欢迎,当然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

最知名的珐琅名叫景泰蓝,明朝宫廷造办处做这个最拿手。用小钳子把铜片拧成各种各样的纹饰图案,然后焊接在铜胎上,之后用玛瑙等矿物研磨的釉料填充进去,然后放到窑里烧,最后得到一个摸起来外表像瓷器的艺术品。

与瓷器相比珐琅的好处很明显,它摔到地上不会碎,比瓷器要耐用。

搪瓷制品的工艺来自于珐琅,我们日常用的搪瓷碗是在铁胎外面加一层釉料,工艺简单,没有景泰蓝那么复杂。

我国每个大一统朝代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表艺术品,汉朝的漆器、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素瓷、元朝的青花瓷、明朝的珐琅。在日用器方面,最能代表新中国的就是这搪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组建了搪瓷厂,那个时候生产的搪瓷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人民群众都在使用,上面的花纹大多是牡丹、鸳鸯、菊花等中国传统文饰,也有毛主席语录、比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艰苦朴素”、“向雷锋同志学习”等等,有的国企单位还会定制搪瓷杯子,作为给劳动积极的工人的奖励。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邦交正常化,我国就赠送给他一套搪瓷工艺品。搪瓷制品在上个世纪是我国出口挣外汇的一款拳头产品,非洲商人到中国一次进口46辆大货车的搪瓷餐具。

搪瓷虽然好,不过它也有很多缺点,这些缺点让它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缺点1是它优点太多了,商家赚不到钱。

搪瓷制品生产成本很低、工艺简单,小厂大厂都能做,品质还拉不开差距,价格便宜不说它还非常耐用。搪瓷缸子不会生锈,磕坏了一个角只是不美观,并不妨碍使用。“一缸传三代,人走缸还在”,这样的商品老板是最不喜欢的,卖玻璃杯多好啊,用户摔碎了还会购买,年年都有生意。

缺点2是图案设计太呆板,跟不上时代节奏。

打开电商平台,搜索搪瓷杯你会发现大多都是经典款式,不是纯绿色带个五角星的军旅风格,就是大红牡丹花上面写双喜。买回家爷爷奶奶瞬间觉得自己的孙子孙女品味上来了,很多年轻人欣赏不来。

国内年轻人欣赏不来,老外们倒是很喜欢,国外电商网站直接卖到脱销。

一个牡丹花印着红双喜的痰盂,在国外能卖到几十美元。老外们买回家把冰块放进去,再放几瓶八二年的拉菲冰镇,发布到YouTube上就是最靓的崽,高端人士炫富往往用最朴素的方式。

还有人用这个痰盂来当果盘,里面放上水果摆在客厅里没有一点违和感。时尚是个圈,外国人终于弄懂了上个世纪中国人的审美理念。

目前中国的搪瓷制品年出口额已经达到了240亿,大多是由山东与河南的小厂生产的,80%的搪瓷杯都出口到了国外,国内的市场惨淡,厂家根本不在乎。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土味搪瓷杯在欧美轻轻松松能卖到上百元。

当然,有些厂家还是想复兴国内的搪瓷市场的,他们又玩起了概念营销。叫搪瓷太难听了,现在改叫珐琅了,电商网站上一个珐琅锅要卖200多,很多国内消费者抢着买,商家赚麻了。

最后要补充一个小知识,清朝的珐琅彩并不属于真珐琅,网上很多人说珐琅是清朝发明的,这错的太离谱了。珐琅的来历很复杂,它最早出现于中亚地区,后来传入中国,明朝将其发扬光大,清朝只不过继承了珐琅的工艺,珐琅彩本质上是用了珐琅釉的瓷器。另外,现在网上卖的珐琅画也没有经历过高温的烧结,不是珐琅。

搪瓷算是珐琅的一员,不过它使用的釉料与传统珐琅不一样,目前传统的珐琅釉料依旧是国家保密的,日本人很想偷,但是他们就是仿制不出来纯正的景泰蓝。

0 阅读:0

科普猫猫说万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