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为何都热衷申报博士点,扩招博士生,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3-20 01:59:24

各大高校热衷于申报博士点并扩大招生名额,主要是为了提升学校知名度。

高知名度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因此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驱动。

没有博士点的高校竭力申请,而已有的则努力增加博士名额。

博士点数量是评估科研实力和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

高校希望借此提高国内外排名,吸引优质生源和科研资源。

毕竟,博士作为科研主力军,其数量增加有助于发表更多论文,进而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和排名。

当前学历贬值现象愈发显著,导致博士开始“降维竞争”,争夺原本属于硕士和本科生的职位。

不少中小学乃至街道办事处都开始招募博士生,无论其真实能力如何,至少能为机构增添光彩。

这种状况虽显畸形,却是当下的现实写照。

2024年全国博士招生人数已超过15万,看来很快将突破20万大关。

对导师而言,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导师独自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毕竟有限,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但如果能指导多个博士生,那么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高效的团队,可以加快论文的产出,一年发表多篇文章也并非难事。

因为博士生常常作为廉价且高效的科研力量,在实验室中承担关键任务,为导师申请科研经费和完成课题提供支持。

而且,当博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导师作为通讯作者时,这些论文也能成为导师的研究成果。

导师有了更多的论文,就可以评职称,进而申请更多的项目,项目越多,导师获得的经费也就越多,这自然也提高了导师的收入。

随着导师职称的提升,其学术影响力也会增强,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士生眼中的“好导师”,吸引更多优秀的博士生报考,长期招收更多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即便每年博士招生量增加20%,似乎也难以填补新出现的职位空缺。

往昔,博导数量寥寥无几,而今却随处可见。

不论是海归博士还是特任教授、青年研究员,都纷纷成为了博士生导师。

十年前,一个研究小组可能仅有两名博导,而今,这一数字或许已膨胀至一二十人之多,但博士生的数量并未随之成倍增长。

这样的供需失衡,使得学术圈的平衡远远未达到。

你所在的院系或许一年能引进十名年轻的博导,但同时,是否也有十名资深教授退休呢?

因为“帽子”的过度发放,人均资源变得紧张,许多非“帽子”选手获得博士生指导名额的难度,可能从过去的1:2骤降至1:0.2以下。

而那些稳固的“铁帽子”们,他们凭借自身地位,往往能占据每年1到5个的招生名额,尽管有上限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代持现象屡见不鲜。

长此以往,就连年轻的小四青也难以获得指导博士生的机会,这并非危言耸听。

归根结底,博士生作为科研的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不亚于经费等硬资源。

若不增加人数,文章与项目的逐年增长便无从谈起。

这背后所反映的,正是对人力资源的不断需求与扩张,但即便如此,恐怕仍显不足。

多数成熟的高校,博士点基本已完备。

然而,关键在于博士生名额不足。

在众多985高校中,由于近年来招聘了大量青年教师,许多博导甚至三年才能招收一名博士生。

即使名额最充足的地方,也不过每年仅有一个博士生名额。

对于科研工作,尤其是实验科学而言,较长的博士学习时间更有利于完整地经历实验过程,并尽量涵盖从论文撰写、投稿到最终接收的全部流程。

尽管全国每年的博士招生名额都在快速增长,但由于过去的“欠账”过多,加上青年教师不断涌入,导致许多高校的博士生名额仍然非常抢手。

国内许多新建高校在申请博士点时面临极大困难。

虽然一直强调要破除“五唯”,但博士点的申请却与需要打破的“五唯”紧密相关。

博士点代表着更多的财政拨款,同时也是学校层次提升的象征。

在双非院校中,博士点可以被视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许多双非院校目前缺乏这一重要支撑,就像没有轮子的大车,只能艰难前行。

申请并获得博士点,就如同为这些学校装上轮子,使其能够更加顺畅、快速地前进。

对于双非院校来说,它们首先需要争取的是硕士点,随后才是博士点。

只有成功获得博士点后,学校才能开启一系列积极的发展模式,包括大量发表论文、审查基金项目等。

具体来说,仅依靠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是不够的。

每增加一名博士生,就意味着学校至少能多产出三篇论文。

从某种程度上看,博士生就像是论文的印刷机。

招收一名博士生,只要其不逃避学业要求,就能稳定地输出高质量的论文成果,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而为了申请博士点,学校需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博士生来发表足够的论文作为基础积累。

一些双非院校采取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如非升即走政策,以确保教师和学生都能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

社会竞争越激烈,许多人为了提升自身地位都渴望获得博士学位。

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谁能不向往拥有呢?拥有博士学位,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能带来诸多益处。

因此,如今博士学位变得极为抢手。

本校就读的硕士生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本校年轻的教师持有硕士学历的也希望继续深造获取博士学位,校外很多人也期望能进入本校读博。

关键在于博士招生名额非常有限,稀缺导致其价值大增。

所以有些话无需多言,你可以自由想象。

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学校若不申请设立博士点,岂不是不明智?

学校若不尽力增加博士招生名额,岂不是不明智?

其实说到底还是在填以前的坑。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