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一则关于“雷军”怒骂七天的短视频却意外引爆了网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be260104acd06c51585fede2982149.jpg)
视频中的“雷军”针对交通堵塞、调休政策、游戏等热点话题频频发声,言辞犀利,甚至爆粗口,瞬间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风靡。
事实却是,这些视频与雷军本人毫无关联,全部都是由AI配音生成的虚假内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f431fd8f28a9595d546b6b26798a2f.jpg)
在这场虚实交错的舆论场上,公众仿佛置身于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中。
这个事件背后,折射出深度伪造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应对假信息泛滥的思考。
真假难辨的深度伪造技术![](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eb97500f4076b6b7c8089e0d99e577.jpg)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伪造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所谓“深度伪造”,是通过AI技术生成虚假的语音、图像、视频等内容,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13cb22bde0c93107aabc23cbda981f.jpg)
在“雷军骂人”的事件中,AI通过模仿其声音、语气,结合热点话题制作了看似真实的视频。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内容的制作成本低廉、门槛极低,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软件操作生成这些具有极高欺骗性的虚假内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b22a8878e87b0d2f52c6a01ed29cfbe.jpg)
根据《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增长了3000%,仅今年上半年AI诈骗案的总价值已高达1.85亿元。
深度伪造的猖獗,背后隐藏的是虚假信息泛滥、公众信任危机的加剧,以及网络舆论场的失控。
深度伪造与信息洪流中的信任危机![](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f046b3e849c624e8ce15ad487cd141.jpg)
信息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公众的认知、判断、决策都依赖于信息的准确性。
然而,AI生成的虚假信息让这一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个“人人皆信息源”的时代,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信息的生产、传播门槛大大降低,真假混淆的信息铺天盖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1210843d499884ee628eabae3a0b464.jpg)
以“雷军骂人”为例,这类短视频的快速传播不仅消耗了公众的信任,也让真假信息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网络世界里,情绪常常比真相更具传播力。人们更愿意分享那些激发情感共鸣的内容,而不是冷静分析后的事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266aa216403af7d30d9f0ceb0ed7b1.jpg)
于是,类似的虚假视频一旦触及公众的情绪点,便能快速扩散,甚至影响舆论导向。
我们该如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清醒头脑?如何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中守住真实?
技术对抗技术:平台责任与治理升级![](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beecaf5d423b81e9a362fffc1f69d18.jpg)
面对AI深度伪造的挑战,技术无疑是反制的关键工具。
首先,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应用,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运用AI反制AI。
比如,依靠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技术对视频、音频进行溯源和识别,从而及时检测并屏蔽虚假内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767a938c1c71178bd20c749ea85e5b7.jpg)
事实上,我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逐步厘清了各方的责任界限,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其次,公众应当提高媒介素养。面对铺天盖地的“吸睛”信息,个人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拒绝盲从和轻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b9979e3f2cdaa20f6506ed1e07a6e3.jpg)
这不仅是避免被虚假信息蒙蔽的基础,也是对虚假信息传播的一种有效反击。
我们需要更加理智地筛选信息、平衡信源,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或“偏听偏信”的陷阱。
从法律、平台到个人:多维度应对方案![](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f0af37fef809d0356b74cf15c41c95.jpg)
深度伪造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法律、伦理、社会多层面上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探讨应对之策:
1. 法律层面:应加强对深度伪造内容的法律规制,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对于利用深度伪造技术从事诈骗、诽谤等违法行为的,需依法从严惩治,增加违法成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54d39d14a664af9d38fd398d0dd1da.jpg)
同时,立法还需针对平台的审核责任作出更具体的规定,确保平台不会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
2. 平台层面: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应进一步加强审核机制,积极利用AI技术甄别虚假内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9ff9d9e299e2a3fbf3c1ab4f8a688a.jpg)
虽然目前一些平台已经采取了初步的识别和治理措施,但面对AI伪造技术日益精细化的趋势,平台方需要持续技术升级,保持对深度伪造的敏感度。
3. 公众层面:公众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终端,但同时也是防止虚假信息扩散的重要一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703a7d7c3602370228b7619d433971.jpg)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不仅意味着要学会分辨真假信息,更要树立对信息的理性态度,避免被情绪左右。
对“吸睛”信息的盲目转发,本质上是在为虚假信息的扩散推波助澜。
结语:守住真实,走向善治![](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851a108a2aeabb3ba818a8cfb6a7b9.jpg)
AI作为人类创造的工具,本应为人类服务,但当其被滥用时,也可能成为假信息泛滥的帮凶。
守住真实,需要技术的对抗、法律的规范、平台的责任,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和理性判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0ca9a1b75b52602f2aae04a8345f06.jpg)
虚假信息曾是1.0版本的简单造假,而今天的深度伪造已进入2.0时代。
面对信息爆炸与技术进步,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通过携手合作和善治实现真正的善“智”。只有守住真实,才能走向善治。
对这件事儿您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交流讨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