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见黛玉的第一面,就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偏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么不伤心!”她们母女并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当然不存在贾敏“托孤”的安排。
会写信吗?唉,那年头写信也是大事,因为千山万水,写信容易送信难。即使贾敏要给母亲写信托付,也一定跟丈夫商量过了。否则撇开丈夫,把女儿托付给年老的母亲,成何体统?
是贾母起意,要接黛玉进京,但林如海有最终决定权:如果没有默契,贾母贸然派人来接外孙女,未免唐突;而林如海拒绝送女儿前往,贾府的男女仆人还敢强迫他吗?
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林如海还活着,为什么要把黛玉托付给贾母照顾?”
看看,我的问题,除了主语之外,还把“健在”修改成了“活着”——这时候林如海一定活着,但“健”不“健”?恐怕没那么理想了。
这时的林如海说是“年近半百”,四十多岁。没过几年就死了。恐怕身体未必很健康。从女儿多病、儿子早夭来看,遗传角度分析,林如海的健康状况也很可不那么良好。
妻子贾敏刚刚去世,两年前还死了个三岁的儿子。这个四口之家,短期内减员一半。林如海恐怕不能不替女儿考虑一下了。
万一,如果,很可能,他活不到黛玉成年。到时候,“没甚亲支近派”的林黛玉,该去依靠何人?难道林如海忍心让她被那些“分绝户”的远亲利用、欺负、虐待吗?
当然要早早给黛玉安排个可靠的归宿。
林如海想必与夫人感情甚好,所以很信赖岳母;林如海与舅兄贾政有职场上的往来,对他评价颇高;林如海知道贾府繁华富庶,有好几位现任官员,足可以庇护年幼的外甥女……
另外,林如海没有近支亲戚,没办法给黛玉提供年纪相仿的女伴;林如海并不打算续弦,只有几房姬妾,难以承担教育女儿的责任;姬妾往往出身较低,行为卑俗,耳濡目染,不利于黛玉的健康成长……
几个条件综合下来,林如海宁可忍受父女分离之苦,也要给女儿谋划一个长远的庇护所。
况且这并不是最后结果。如果几年以后,林如海还没死,贾府又没给黛玉找到合适的婆家,那大可以把女儿再接回来,有什么为难的?
而就算贾府给黛玉找了婆家,不管是嫁给宝玉还是北静王,只要林如海活着,也一定要征得他的同意的。
人世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林如海最重要的是活下去,活下去才有照顾女儿的能力。可是生死又不能自主控制,也只好先按最坏情况来准备了。
贾府的男女仆人还敢强迫他吗?
所以这个问题[鼓掌][鼓掌]
,文字流畅,意境悠远,忠实传达原作风貌。
但最后被燃灯道人用定海珠偷袭,应劫而死
只要林如海活着,也一定要征得他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