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周培源反对在《红旗》上刊登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章

党史博览 2023-08-21 16:52:47

文/胡新民

周培源(左一)在美国留学期间与朋友郊游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周如苹回忆道:“父亲(周培源)在运动初期由于有中央明令保护,加之他正在组织世界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另外也许在北大多年人缘较好,所以没有受到冲击。”不久,周培源全身心投入群众运动,一度成为北大一派群众组织的领袖。在北大两大派群众组织举行公开辩论时,周培源作为其中一派的领导坐在台上。当时在台下观看的季羡林对周培源充满敬意,觉得这正是他一身正气的体现。后来,他经历了1967年视察陕西汉中北大653(653工程是周培源在1965年为落实毛泽东“三线建设”要求亲自策划的一个项目)分校时遭部分学生围堵批判,1967年底家被抄,1968年底“清理阶级队伍”时被监护审查,等等,但总的来说还是有惊无险。

1969年下半年,担任北大革委会副主任的周培源下到陕西汉中北大653分校。年底,北大领导通知他回北京,参加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批判。

1968年,湖南的一名中学教师写了一篇彻底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章,受到中央文革小组成员陈伯达的支持,陈准备在《红旗》杂志上发文批判。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早在日本留学时就接触过相对论,也听过爱因斯坦的演讲,对这种批判实际上心里清楚,经过反复考虑和努力,他先搞了一个内部批判组来应付。作为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研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而且又身为共产党员的周培源,深知在党刊《红旗》上发表批判相对论文章将会在国际上产生恶劣的影响,于是他坚定地对中科院副院长刘西尧说:“批判相对论的文章不宜刊登在《红旗》上,否则将来我们会很被动,相对论可以讨论,但不能打倒。”此后,他还在其他场合多次表示过反对意见,有一次甚至当着陈伯达的面表示反对。最后,这场批判在多种因素影响之下不了了之。

1972年初,中美关系解冻。7月14日,周培源昔日的同事任之恭、学生林家翘等27名美籍华裔著名科学家组团回国访问。他们对新中国在科学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鼓舞,但对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杨振宁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时就已经提出过。周恩来在接见任之恭等人时提到了杨振宁,说道:“他讲话实在,毛主席称赞他。”周恩来对陪同会见的周培源说:“请周培源同志提倡一下,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提高,有什么障碍要扫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实际上,此前周培源就已经发现并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还写了一篇五六千字的文章。周恩来这次指示之后,周培源将文章进行再次修改整理,于7月20日上书周恩来,认为科学应用和基础理论不可偏废,但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提出具体意见。周恩来很快作出重要批示。但这篇文章还是受到一些人的强力阻挠。

北大哲学系的一名教师回忆:“我担心他为此挨整,但周培源先生当时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共产党员要有党性,要坚持原则,不怕他们整,整又有什么了不起。如今事过多年,他的这些话一直记在我的心里。他这种为党的科学事业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使我深深敬仰。”周培源的文章在排除干扰后于当年10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引起很大反响。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新中国外交大突破的时期。1972年,经周恩来建议,周培源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外事接待任务骤增。但他对学校科研教育工作并没有放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8月,北大数学系教师王选提出并开始研制激光汉字排版系统后,周培源独具慧眼,从人财物上全力支持。王选在199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8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周培源数学奖学金”。王选后来还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78年7月,76岁的周培源出任北大校长。10月赴美国访问,就中国派留学生、访问学者到美国学习和美国派访问学者来华等问题与美方达成协议。1980年,他带着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赴美国对美21所高等院校进行详细的考察。回国后,从师资水平、人才培养、学术现代化、思想教育和领导管理等五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意见。1980年9月,周培源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年近八旬的他,除了担任北大校长,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务,任务相当繁重。他考虑应该让年富力强的人来接北大校长的班,于是在年底写信给中央,请求辞去北大的职务并于1981年3月得到批准。但他仍然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仍然未中断带研究生和做科学研究,一直到1993年11月去世。

周培源在科学教育事业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海内外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尊敬和爱戴。1992年,周培源90寿辰,海内外他的学生、友人发起在北京召开“国际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科学讨论会暨祝贺周培源教授90寿辰纪念会”。海内外著名华人学者几乎全都与会,此次会议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中华科学巨星的大聚会。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用“献身科学,教育英才;功在国家,造福将来”的贺词表达了他们对老校长的衷心赞颂。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20 阅读:4787
评论列表
  • 陌路 54
    2023-08-28 18:04

    那个年代敢坚持真理的人值得尊敬

党史博览

简介:高层次,大题材,深揭秘,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