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榜罗:因其高海拔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盆地”式地形地貌自古至今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近代,因其独特的地形优势,被认为军事上可以易守难攻,生活上可以生产御冷,所以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后,决定在邻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并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初步确定在通渭的榜罗……

古代,据苗族古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伏羲帝号“罗奉”,初都榆中(疑为今武山榆盘),迁榜罗,再迁陈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崩鸡公山。今榜罗镇西北名叫老庙廓的山梁上发现早于马家窑文化的起雾山新石器遗址,山下岔口村有座祭祀“九天玄母”和“通济龙王”古庙,而现在的榜罗圆咀山公园疑为古人用于观天祭天的高台“天表”。

榜:本义为劈为两半、中厚边薄的半圆木。《资治通鉴》:载米三十万斛,钱布数十舫,竖榜为城。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东汉·许慎《说文》 ,又《开辟传疑下》引《世本》曰:“伏羲臣芒氏作罗。

故榜罗意为用半圆木围成用于捕猎的网。无疑,榜罗这一历史悠久的地名或成为研究证明远古伏羲时代古人在今甘肃通渭一带生产生活过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