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赏析之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邹兰文
一、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刻画塑造人物再现并反映社会生活、社会本质,从而折射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表现主题。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就是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所折射出的社会历史内涵,明确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引导作用。小说形象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物象三种(以《阿Q正传》示例)形式。小说人物形象(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如下简图。
角色
作用
解读
示例
主
要
人
物
对情节展开有推动作用
故事情节的中心
阿Q
揭示小说主题
具有社会意义和某种生活启示
次
要
人
物
陪
衬
人
物
线
索
人
物
自身作用
与主要人物发生或同一或相对立的关联,主要人物的陪衬者,贯穿全篇无所不知,串场。
赵太爷(钱太爷、举人老爷)假洋鬼子、地保、赵司晨、邹七嫂、吴妈、小D、王胡、小尼姑等。
推动情节发展活跃故事情节
陪衬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更加清晰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突显主旨增添感染力
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人物
事
物
形
象
衬托环境渲染气氛
①广义上讲小说描写中除人物外的具体的事(陪衬事件)或物,都是小说的物象,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自然的。②狭义上具有特殊含义的事(陪衬的事件等)或物。
辫子、文明棍、土谷祠、宁式床、洋钱、洋纱衫等等;《麦子》《鞋》《大师》中“板凳”等。
成为线索结构严谨
比喻象征富含深意
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二、解答主要人物作用的思考方向。
1.读懂小说,准确的确认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弄懂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理清小说的主题、明白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某一方面的启示,这是分析主要人物作用的前提。当然若是题干明确给出某人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另当别论。否则差之毫厘离题万里。
2.思考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考虑与情节的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呈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的展开产生推动作用。
3.思考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创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意图。
4. 挖掘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下面以浙江2015年高考《捡烂纸的老头》第五题为例解析答题方向。
题目:(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解析]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作用,先要把握小说中“捡烂纸的老头”是情节的中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特点①老丑 ②邋遢 ③怪异④自尊自爱⑤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小说的情节是“捡烂纸的老头”是“烤肉刘”馆子的常客,因为“捡烂纸的老头”的与人不同而受到我的关注,并由此引起作者对下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主题是呼吁人们对下层人物、边缘人物给予更多的理解、同情、尊重,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再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从对小说的情节、主题及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思考角度]
①对情节的作用
“捡烂纸的老头”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的“老丑”“邋遢”“怪异”,引起了我对他的关注,正是有了关注才引起作者对下层人物边缘人物的人文关怀。由此可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捡烂纸的老头”是我写作的由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②对主题的作用
通过“捡烂纸的老头”这个底层人物,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理解、尊重,他“老丑”“邋遢”“怪异”“自尊自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③对社会的作用
“捡烂纸的老头”是社会底层和社会边缘人物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可以折射出这类人的生存心态,小说正是呼唤人们从他的身上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捡烂纸的老头”的主要人物的作用从主题和社会作用两方面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三、解答次要人物的作用的五个思考方向。
读懂小说,准确的判断题干给出的人物形象是否是次要人物,这是问题的关键。明确次要人物后再进一步分析它的作用。对于次要人物的分析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眼。
1.次要人物“自身作用”
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2.思考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的作用。
3.思考侧面村托、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村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4.思考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5.思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
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特别提示]
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作用:①衬托主要人物。②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贯彻全文充当线索。⑤渲染气氛。
下面以2016全国高考Ⅲ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五题第2小题为例看如何分析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解析]题干直接给出的问题是小说中“我”的作用分析。通过阅读小说可知,“我”不是情节的中心,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考向就是次要人物的作用。根据上面的知识点可知,小说中“我”是一个特殊人物,不一定是作者自己,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所以我是故事的见证人,通常具有便于抒发情感,进行心理描写;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能切身体会作者情感;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还具有衬托主要人物、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贯彻全文充当线索、渲染气氛等作用。答题时还要具体一下,带入文章。
[思考角度]①我是故事的见证人,真实、亲切、可信。衬托主要人物。②通过阅读可知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有福”是在“我”的一系列的想法之下形象逐步明朗而且在“我”的一系列的建议下丰富、可感、清晰,“我”的真心助人却不被主人公王有福认可,还被怀疑是欺骗主人公,“我”与主人公王有福之间的观念、想法等形成明显对比,显示“我”对主人公王有福性格互相衬托作用。如“我”主张索赔,主人公王有福放弃索赔,我起到衬托作用。③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描写了现代社会中以王有福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主题是对这些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敬佩。由文本可知,我只是一个见证者,不是以王有福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表达了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敬佩,没有同主要人物提示主题的作用。④推动情节发展。王有福的一言一行均在我的关注之下进行,所以对情节起推动作用。⑤贯彻全文充当线索。本文的线索是“我”的一系列的想法。“我”只是见证人不是线索。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个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具体的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作用,而本文中王有福出现的环境并不是“我”提供的,而是在社会上这个大熔炉,所以不具有此作用。从以分析上可以看出回答“我”的作用从“见证人、推动情节、衬托人物”来分析。
[参考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特别提示]
在解答人物形象作用题型时,答题角度比较容易选择,但如何与文章结合是答题的障碍,这是由阅读能力的欠缺造成的。譬如明白次要人物是衬托作用,但如何衬托主要人物的(即怎么衬托的)不能结合文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梳理。这要通过平时的练习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