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顺懿密妃所生的皇十八子(重新序齿)胤衸病重,康熙急坏了,但是反观太子胤礽一点都没有着急的样子;康熙便想到自己第一次前往荒漠生病的时候因思念儿子,便将皇三子胤祉与皇太子胤礽召来大营,没想到胤礽居然丝毫没有担心自己的样子,这让康熙大失所望,觉得太子留下来亦是无用,便让两个儿子都回去了;
想到这康熙便将胤礽给斥责了一顿,但没想到胤礽顶撞康熙后便直接离开了;再加上胤礽狂悖无道,康熙甚至觉得胤礽想要弑父篡位,便在回京之前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废掉了。
胤礽太子之位被废后,诸位皇子暗流涌动,尤其是皇长子胤褆与皇八子胤禩,毫不顾忌康熙的恳求“希望儿子们能安分守己,不要再让父皇伤心了”,开始争夺储君之位。
这对康熙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甚至一度陷入痛苦之中。
康熙不止一次苦思冥想废太子胤礽跟自己的父子关系究竟如何,又联想到自己与仁宪皇太后的关系,确实是感慨万千,便忍不住将自己心中所想告诉了仁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是很同情康熙的,而且也理解康熙废掉太子的苦衷,便顺着康熙的想法来安抚康熙。仁宪皇太后的安抚,让康熙决定再次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而且在复立太子时,提到了自己与仁宪皇太后的谈话。
实际上仁宪皇太后对康熙所说的话,确实让康熙的内心平衡不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康熙复立太子的决定。
了解康熙的人都知道康熙非常在意诸位皇子的夺嫡之争,而且有非常强的“立嫡”的想法;但胤礽仍旧是让康熙失望了,再加上康熙晚年九王夺嫡之争越演越烈,让康熙一度陷入苦恼之中,究竟该将皇位传给谁?
事关皇储的大事,康熙从不轻易跟别人谈起自己的想法;为何会跟仁宪皇太后提及呢?
胤礽复立为太子的第二年是仁宪皇太后七旬大寿,康熙不仅在宁寿宫为太后举办盛大的寿宴,而且还亲自跳起了满族的蟒式舞,向皇太后祝寿。不仅是在整个大清,就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三十九年十月,太后六十万寿,上制万寿无疆赋,.....又令膳房数米万粒,号“万国玉粒饭”,及肴馔、果品以献。四十九年,太后七十万寿,亦如之。
康熙虽复立胤礽为太子,但胤礽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康熙不得不再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而且在废太子之前,康熙出于尊重先将此事告知了仁宪皇太后。
不得不承认的是,康熙对仁宪皇太后不仅有尊重,而且还有无以复加的信任;要知道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早早便病逝了,仁宪皇太后是康熙的嫡母,并非亲生的母亲,为何会感情如此之深呢?
这篇文章让我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大清传奇的皇太后:顺治帝第二位皇后,一生无子无宠,却得到了康熙帝的尊重,称呼仁宪皇太后57年的母后。
01 硬塞给顺治的皇后
仁宪皇太后是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按照辈分的话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她之所以被封为皇后,跟孝庄当时嫁给太宗皇太极的目的是差不多的,维护科尔沁蒙古在大清后宫中的地位,并产下一位有博尔济吉特氏血脉的皇子。
(为方便称呼,下文我们称呼仁宪皇太后为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为孝庄)
只可惜孝庄做到了,而博尔济吉特氏没做到。
顺治帝年仅6岁登基,孝庄为了能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不得不委曲求全,很多事情只能听睿亲王多尔衮的意思,而且母子很少能见面,不仅让顺治帝养成了暴躁的性格,而且母子之间的感情并不好。
大清建立初期“满蒙联姻”是国策,顺治帝作为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身上的担子自然很重;包括维系与蒙古之间的关系,而联姻便是最好的办法。
多尔衮为顺治帝挑选的第一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孟古青,是吴克善亲王的女儿,按照辈分的话是孝庄的侄女。虽然顺治帝与孟古青大婚时,多尔衮已经病逝,但是碍于生母孝庄的面子,顺治帝不得不将孟古青立为皇后。
但顺治帝与孟古青的感情并不好,二人性情不和,再加上孟古青善妒,生活上很是奢侈,让顺治帝很是厌恶,好来干脆不入后宫,只宿在乾清宫。
仅仅两年的时间顺治帝越来越消瘦,孝庄不忍心儿子如此,便默许了顺治帝废后一事。
朕惟自古皇帝。必立后以资内助。然皆慎重遴选。使可母仪天下。今后乃睿王于朕幼冲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多尔衮病逝以后顺治帝便提前亲政,正因为提前亲政让顺治帝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且随着接触的汉文化越来越多,顺治帝在男女问题上便慢慢地由“欲”走向“情”。此时顺治帝虽然没了多尔衮这块绊脚石,但孝庄作为顺治帝的母亲,自然不会允许自己的儿子任意而为。
为了维护蒙古科尔沁王公在大清后宫中的地位以及利益,更要考虑到大清的发展,顺治帝的感情只能注定成为牺牲品。
顺治十一年五月,孝庄将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两个女儿一同接入宫中,同时封为妃子;次月姐姐封为皇后,这位皇后便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而妹妹则是被封为淑惠妃,姐妹二人是顺治帝妃嫔中少有的长寿之人。
可以说顺治帝刚摆脱了多尔衮的控制,又进入了生母孝庄的牢笼之中;作为有独立思想的顺治帝而言,自然不甘心,便想要反抗。
而顺治帝与生母孝庄的反抗,受伤害的无非就是孝惠章皇后姐妹俩,还有后来入宫的董鄂妃
博尔济吉特氏姐妹俩估计也没想到,她们入宫以后,只是摆在后位妃位上的摆设而已。
此时的顺治帝看中了被孝庄养在宫里的孔四贞,孔四贞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有德与家眷百余人被杀后,孔四贞孤身入京,被孝庄封为和硕格格,养在了宫里。
正当顺治帝为感情之事苦恼时,看到了孔四贞,对其一见钟情;但是碍于孔四贞是汉女,而且还有婚约在身,为了不激起孔有德旧部的兵变,孝庄并不敢答应顺治帝将孔四贞纳为妃的请求。
顺治帝倾情于孔四贞,自然怎么看博尔济吉特氏都不顺眼,然后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虽然心性淳厚,但是没什么特长跟才华”,便不再理会博尔济吉特氏。
后来顺治帝求孔四贞无果,便与襄亲王福晋董鄂氏产生了感情,而且很快便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襄亲王去世后一个月,顺治帝便迫不及待地将董鄂氏接入宫中封为贤妃,而且四个月以后又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
要知道大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若是有皇后在的话,是不册立皇贵妃的;除非有妃子病重,为了冲喜而不得不将快要病逝的妃子册立为皇贵妃。
此时董鄂妃仍旧身体康健,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健在,顺治帝此举,可以说是对皇后极大地羞辱;但博尔济吉特氏并没有顺治帝废后孟古青那样善妒,一直隐忍着。
但即便是如此,博尔济吉特氏仍旧被顺治帝斥责:康熙十五年正月,孝庄太后生病,董鄂妃还没出月子便去南苑伺候在孝庄身边,以至于身体大受损伤;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表现很是反常,不仅没有前去南苑问安,甚至对孝庄不闻不问。
博尔济吉特氏此举,无疑让人怀疑:孝庄太后是真的病了吗?
若是假的,孝庄的目的就是针对董鄂妃,想要除掉董鄂妃而已。
顺治帝自然也能看清母后的目的,便直接以“礼节疏阙”直接向博尔济吉特氏问罪,而且让诸位议政大臣给皇后议罪,打算再次废后。
皇后身为子妇平时恪恭定省原属敬勤无失,且皇后承皇太后笃爱,恩眷殊常,而此番起居问安礼节殊觉阙然(缺失),虽蒙圣母(皇太后)慈恩垂谅,而于朕孝事之诚,不无有憾,将皇后位号及册宝照旧外,其应进中宫笺奏等项,暂行停止”。
董鄂妃虽然生下皇四子,但是皇四子不到百天便夭折了。在皇四子病逝的同时,孝庄太后下旨恢复博尔济吉特氏的一切权利,对这位侄孙女并没有做出任何的惩罚。
博尔济吉特氏有错吗?
我想大概率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她身为皇后之所以敢不去向“病中”的太后问安,想必是孝庄太后提前安排好的;又或者是压根没有去问安的必要。而顺治帝在得知生母故意针对董鄂妃以后,便将所有的怒气都撒在了博尔济吉特氏身上,甚至想要再次废后;若不是有孝庄太后拦着,恐怕博尔济吉特氏会出现第二位废后。
其实可以看得出来博尔济吉特氏虽然贵为皇后,但却没有皇后该有权力与尊严;若不是孝庄护着,恐怕博尔济吉特氏在后宫很难待下去;要说无辜,其实博尔济吉特氏也挺无辜得。
博尔济吉特氏将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不爱自己的顺治帝,不仅无宠,而且一生无子,可以说是人生的两大悲哀。好在新帝康熙待自己还算不错,能让博尔济吉特氏得以高寿而终,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了。
02 得康熙尊重
皇四子与董鄂妃先后病逝后,顺治帝不久也病逝了(有的说法是出家为僧)。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登基称帝,博尔济吉特氏在后位8年,因新帝登基,则荣升为皇太后。
康熙登基时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还健在,按照大清的祖制,博尔济吉特氏虽然不是康熙的生母,但地位上仍旧高于佟佳氏,所以博尔济吉特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而佟佳氏则是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孝庄则是被尊为“太皇太后”。
佟佳氏也不受顺治帝宠爱,不过她好就好在生了一个好儿子玄烨,玄烨登基她“母凭子贵”成为太后;只可惜佟佳氏只做了不到两年的皇太后便病逝了,博尔济吉特氏便成为康熙唯一的母亲,康熙失去生母时只有10岁,而博尔济吉特氏大康熙13岁,康熙很珍视与嫡母之间的母子情分。
康熙很是孝顺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只要去避暑或者五台山,亦或是去盛京,都会带着太皇太后与太后。康熙二十二年这一年康熙巡幸塞外,并没有带着嫡母,但康熙心系嫡母。在射中一头鹿以后,并没有独自享受,而是精心挑选几块上好的鹿肉,让人给嫡母送回京城。
其实康熙对嫡母的尊重并非只是做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有这样几件小事就能看得出来康熙与嫡母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
第一件事:
康熙十九年是博尔济吉特氏四十岁的生日,康熙为嫡母破例没有去上朝,而是为嫡母举办宴会庆祝嫡母的生辰。上午在紫禁城内举办活动,孝庄太皇太后、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以及皇太子胤礽等人齐聚一堂,很是温馨的场面。
到了下午,康熙先到祖母孝庄的宫里去拜见祖母,然后便带着7岁的太子一起去博尔济吉特氏的宫里请安。值得一提是在此之前,每次祖母孝庄的生日,康熙都不会不问朝政;康熙此举可以看得出确实与嫡母的感情很是深厚。
第二件事:
康熙五十二年,博尔济吉特氏的亲妹妹,一同入宫的淑惠太妃病逝。此时的博尔济吉特氏也已经七十余岁,难免牙齿松动,再加上亲妹妹病逝,难免心里不舒服,便对康熙说:“我的牙齿松动,已经掉落的不疼了;还没有掉落的,实在是疼痛难忍。”
康熙安慰嫡母便说道:“太后您已经年过七十的高寿,孙子还有曾孙已经超过百人,更何况太后您的孙子都有头发白了、牙齿松动的了,更何况太后如此高寿呢?我听先辈们说,老人家牙齿松动对祖孙后代有好处,这正是托了太后您的福气啊!”
博尔济吉特氏听到康熙如此说,心里很是欢喜。老人家年纪大了,牙齿掉落是很正常的事情,些许小事,康熙都能放在心上宽慰嫡母,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确实是真的母子之情。
第三件事:
康熙第五子胤祺是宜妃郭络罗氏所生,当时宜妃的位份比较低,还不能亲自抚养皇子;康熙便下旨将胤祺交给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亲自抚养,胤祺在博尔济吉特氏的抚养下,心性淳厚,从未参与九王夺嫡之争,得以善终;胤祺能得以善终,与“养母”博尔济吉特氏的教养有离不开的关系。
第四件事:
康熙五十六年康熙自己都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而博尔济吉特氏已经77岁的高龄,并且在十二月初四开始病重。此时的康熙身体也不好,手脚浮肿走路都很费事;但康熙见嫡母病重,仍旧坚持前往宁寿宫,抓着嫡母的手说:“母亲,我在这。”
虽不是亲生的母子,却胜似亲生母子。
此时的博尔济吉特氏已经不能说话,但她紧紧地握着康熙的手,一直看着康熙。
仅仅两天以后博尔济吉特氏病逝,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在博尔济吉特氏生命的最后两天,康熙都没有回自己的寝宫,照顾在嫡母身边。
足,乘障以手,视上,执上手,已不能语。上力疾,于苍震门内支幄以居。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上号恸尽礼。
并且亲自前往嫡母的灵柩前进行祭拜,在读祭文的时候康熙越读越伤心,竟然哭了起来。博尔济吉特氏是康熙生前失去的最后一位长辈,康熙刚出生没几个月的时候博尔济吉特氏入宫,被封为皇后,一直到康熙五十二年病逝,一共做了康熙57年的嫡母,这确实是很难得的。
结语
博尔济吉特氏虽然来自科尔沁黄金家族,实打实的贵女;但身为科尔沁格格,身上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便是联姻,对于婚姻她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
可以说在博尔济吉特身上有三大不幸:
第一大不幸:女怕嫁错郎,但博尔济吉特氏真的嫁错郎了;嫁给了一个根本不爱自己,而且还不尊重自己的夫君。不仅没有丈夫的疼爱,而且差点没了作为皇后的尊严。
第二大不幸:一生五子,没有尝到作为生母的喜悦。作为女子,自然都想要自己生一个可爱健康的孩子,更何况身为大清的皇后,更想要生一位嫡子,将来好继承皇位,但连宠爱都没有,哪儿来的孩子呢?
第三大不幸:说是不幸但又能说为幸运,便是博尔济吉特氏的身份。顺治帝为了反抗自己的生母,凡是来自科尔沁的妃嫔都不宠幸;博尔济吉特氏若不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话,好歹还能有顺治帝的一丝宠爱,比如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好歹还能有那么些许宠爱,生下了一个儿子。
但她又是幸运的:
康熙虽不是博尔济吉特氏的亲子,但是康熙很是孝顺自己的嫡母;不仅给了嫡母应有的尊重,而且打心眼里信任自己的嫡母,不仅将宠妃所生的孩子交给博尔济吉特氏抚养,而且还将皇储这样重要的事情说与嫡母听,这样的信任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