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嘉庆帝师乾隆钦点状元,为官40载两袖清风,送和珅上断头台

牛掰人物丫 2025-02-20 15:14:45

只要是提到乾隆朝时期的和珅,我们一般会想到纪晓岚与刘墉二人。

《铁齿铜牙纪晓岚》主要讲述的是康乾盛世的背景下,乾隆朝时期的事情。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深谙权谋之术的皇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皇权,权力欲望极强。乾隆非常欣赏纪晓岚,因为纪晓岚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为人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能够毫无保留地为自己办事。乾隆也喜欢首席军机大臣和珅,因为和珅总是能想尽各种办法讨自己欢心。可以说剧中的和珅将摇尾乞怜、献媚君上表现得炉火纯青。

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注定了不会和和气气同朝为官。

在剧中二人是各有胜负,纪晓岚敢直接在朝堂上硬怼和珅,当众给和珅下不来台。不在朝堂上的时候,纪晓岚也总是打趣和珅。给人的印象就是,只要有纪晓岚在,和珅甭想好日子过

《宰相刘罗锅》中,刘墉在入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二人下了一盘棋。没想到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墉便成为礼部侍郎和珅的眼中钉,二人之间有了不解的冤仇。

刘墉高中状元后,前往江宁任知府,清廉奉公,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但自从结怨于和珅以后,和珅便想尽各种办法置刘墉于死地。在和珅一次次的刁难中,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成就了一代贤相刘罗锅。

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固有的印象里,和珅作为乾隆朝后期最得宠的奸臣,在朝中的对手有两人,一个是纪晓岚,一个是刘墉。

但实际上呢?

在真实的历史上,不管是刘墉还是纪晓岚都不是和珅的对手:

纪晓岚是一个比较彻底的文官,乾隆朝时主要从事文字编纂的工作,几乎无实权,拿什么跟权臣和珅斗呢?虽然和珅入仕比较晚,但实际上得乾隆青睐后仅一年多的时间便做到一品大员的位置上,纪晓岚与和珅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和珅也不屑于与纪晓岚为敌。

而刘墉呢?

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外任职,即便是乾隆晚年回到京城,也并未与和珅为敌,而是虚与委蛇、敬而远之。到嘉庆帝亲政后,才弹劾和珅,参与审理和珅一案。

既然和珅的对手不是刘墉,不是纪晓岚,那么究竟是谁呢?难不成朝堂上那么多的官员都不敢得罪和珅吗?

当然不是!

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王杰,陕西唯一一位状元,便是和珅的劲敌,与嘉庆帝一起扳倒和珅,并且负责审理和珅一案,将和珅送上了断头台。

这篇文章便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敢跟和珅叫板的陕西状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白捡一个状元

王杰是陕西韩城人,也是整个大清两百多年历史中唯一一位陕西籍状元。

王杰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好学,所以很早便通过科举考试有了拔贡的身份。拔贡是清朝国子监生员的一种,各省的学政负责将一些有才干的生员贡入京城。如此便称为拔贡,经过朝廷考试后,若是入选则分为一等京官、二等知县、三等任教职。

但是因为王杰的父亲病重,王杰需要照顾,而没能成行,失去了一个入仕的好机会。

父亲病逝以后,王杰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养活母亲,只好在西安谋了一份书记员的工作。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王杰因为字写得漂亮,文笔又好,颇得上司青睐,之后不久便将王杰推荐给了江苏巡抚陈宏谋。

就这样王杰在陈宏谋的麾下做起了幕僚,陈宏谋非常器重王杰,将王杰视为自己的心腹。

不过后来,王杰又得到了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便将王杰要了去,做自己的幕僚。王杰文笔好、字写的漂亮,所以尹继善的奏折都是王杰写的,就连奏折如何构思都是出自王杰之手。要知道奏折都是直接呈送给皇上来看的,自然需要极其严谨,尹继善能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王杰,可见对王杰确实极为器重。

尹继善也因为奏折写得好,得到乾隆皇帝多次赞赏。

不过尹继善并没有将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多次向朝廷推荐王杰,帮王杰谋一个更好的出路。

当然王杰也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小小的幕僚,还要找合适的机会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乾隆二十六年,王杰入京参加会试,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是第三名。即便是第三名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王杰便以会试第三名的成绩参加了殿试。

没想到王杰的长处:字写得公正漂亮,再次发挥了作用,乾隆直接将其钦点为状元。其实乾隆之所以将王杰钦点为头名状元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尹继善曾多次向朝廷推荐王杰,王杰虽未在那时候得到重用,但乾隆信任尹继善,自然相信尹继善说过的话,王杰的人品能力俱佳。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乾隆颇为满意。

其二、朝廷西北正值用人之计,乾隆也想着重在北方选拔人才。在王杰之前,陕西从未出过状元,若是将王杰钦点为状元的话,必定能起到不一样的作用。

就这样王杰“白捡”了一个状元,成为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位陕西籍的状元,得以名垂青史。

据说,王杰中状元以后,山东的学子们就很不服气。毕竟只要是提起山东,我们便会想到“孔鲁之乡”,怎么能输给一个陕西来的王杰呢?于是便出对联考验一下王杰:

“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

王杰对出下联后,山东的学子心服口服,对王杰的态度大变,对其非常尊敬。不得不承认王杰确实有过人之处,要不然怎么能让“孔孟之乡”的学子们敬服呢?

“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

中状元以后王杰才算是正式入仕,一开始在南书房当值,后来多次升迁以后,官至内阁学士

其实我们从王杰中状元之前的经历可以看得出,王杰确确实实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虽然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为人幕僚;但他并不甘心一直屈居人下,所以从未放弃科举考试这条路;并对于汉人来说,科举考试是入仕的唯一一条路。好在王杰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举夺魁。而且笔者认为,王杰之所以成为陕西第一位状元,还在于他不安于现状,有上进心。

不管是尹继善还是陈宏谋是清朝有名的干吏,都得以位极人臣、善始善终;跟着这二位虽然不会有大的前途,但最起码生计是不用愁的。王杰能从安逸的生活中脱离出来,继续科考,便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敢罚跪皇子

入仕后的王杰,仕途还是很顺遂的:

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一年,王杰先后在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军机大臣等任上,并且在乾隆五十一年,成为上书房总师傅,成为皇子们的老师。

次年,王杰便被拜为东阁大学士。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以来,明清两朝便不再设丞相一职。清朝时期的大学士便相当于丞相的地位,王杰被拜为东阁大学士,位极人臣。

此时的王杰不仅是皇子们的老师、军机大臣,而且还掌管礼部,位高权重。

但不管王杰出任何职,都坚守本心,廉洁奉公,这也是王杰仕途顺遂最主要的原因。

王杰是一个性情耿直的人,而且从不虚与委蛇,在教导皇子方面更是尽心尽力,也不会因为学生是皇子就毕恭毕敬,不敢惩罚。

比如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王杰在教育永琰的时候,若是永琰不能让王杰满意,王杰便会直接让永琰罚跪或者是罚站,极为严苛。有一次乾隆遇到永琰被王杰罚跪,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便直接让永琰站起来,对王杰说:“你教育他以后他会是天子,你不教育他他日后还是要当皇上的,这便是君臣之道!”

没想到王杰毫不客气,直接对乾隆说:“若是教育好了便是尧舜这样的明君,若是教育不好的话便是桀纣这样暴君,这便是我作为老师的道理。”

听到王杰的话,乾隆有些惭愧,便不好再说什么了。

单纯这一件事便可以看得出,王杰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耿直的一面。

对抗和珅

王杰在朝中担任要职十数年的时间,因为耿直刚正,自然与奸臣和珅不是一路人,看不惯和珅的所作所为是很正常的。其实朝中并不缺乏看不惯和珅的人,但是大部分人都很清楚乾隆究竟有多宠信和珅,所以即便是再不满,也不敢也不会表现出什么。

就害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和珅,顶上的乌纱帽便不保了。

但是王杰并不害怕和珅,不仅不害怕而且敢硬怼和珅:

有一次,和珅拿着一幅水墨画在欣赏,看到王杰过来了便叫王杰一起。没想到王杰直接张口就讽刺和珅贪得无厌:“原来贪图财利的风气,居然到了如此地步!”和珅一时间被怼的哑口无言,拿着画便离开了。

还有一次,和珅为了讨好王杰,便抓着王杰的手一个劲的夸赞:“真不愧是状元的手,就是好啊!”没想到王杰丝毫不给和珅面子,直接怼道:“我这手除了会做状元,又不会抓钱,好什么?”

王杰对和珅丝毫不留情面,让和珅也是苦不堪言。既然讨好不成,和珅便想要将王杰除掉。

没想到王杰“无懈可击”,和珅丝毫抓不住把柄。

不过对于奸臣和珅而言,没有把柄也要制造把柄,只要乾隆认定王杰有罪,那便就是有罪。

有一次,和珅听说王杰的老家陕西盖了“三王府”、“四王府”,连消息的准确性都没有确认好便迫不及待地去跟乾隆告状,就想着王杰能赶紧倒台,朝中便无人能为难自己了。和珅弹劾王杰:贪赃枉法、欺君罔上、欺上瞒下.....按罪应当斩首!

乾隆让和珅说的也有些怀疑了,便派人去查。

结果,王杰的老家不仅没有“三王府、四王府”,反而跟穷人家的住处没什么两样。

至于“三王府”“四王府”也是开玩笑的说法,是当地人按照姓氏以及排行来起的一种称呼。

调查的人将结果告诉乾隆以后,乾隆满意的哈哈大笑。

于是乾隆便将王杰还有和珅都叫来,打算给王杰3000两银子修一修老家的房子,毕竟是朝中重臣,怎么能住如此寒酸的房子呢?

王杰并不知道和珅弹劾自己的事情,也不知道乾隆派人去调查自己的事情。一时间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王杰“无功不受禄”,婉拒了乾隆的美意。

这边是典型的“得不到就毁掉”,和珅见巴结王杰不成,便想要寻找各种机会让王杰倒台。然而王杰太清廉、太洁身自好,和珅即便是想找王杰的错处,也找不到。还得时不时地受王杰的冷嘲热讽或者是弹劾,确实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

朝廷中能有像王杰这样廉洁奉公,还“无懈可击”的官员实在是少之又少,难能可贵。

将和珅送上断头台

了解嘉庆帝的都知道,即便是嘉庆帝即位称帝,但是并没有掌握大清的实权,一切朝政大小事还都是乾隆说了算。

乾隆虽然禅位,名义上不再是皇帝,但仍旧不放权给儿子嘉庆,只是让嘉庆帝跟在自己身边学习如何为君。

并且在奸臣和珅的挑唆下,嘉庆帝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侍皇帝”。

从嘉庆二年首席军机大臣章佳阿桂病逝后,和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与乾隆掌握大清实权,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皇帝”。有乾隆在,嘉庆自然不会对和珅做什么。

但和珅的忘了,他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嘉庆帝的皇权。

乾隆是嘉庆的父皇,嘉庆即便心中再不痛快,也不会对父皇不敬。

但和珅不过是一臣子,即便是权倾朝野的权臣,但既然已经威胁到了嘉庆的皇权。那么乾隆一死,和珅的好日子便到头了。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刚病逝,嘉庆帝便对和珅动手,仅仅十几天的时间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并且下旨王杰主审和珅一案。最终和珅被赐狱中自尽,在嘉庆帝除掉和珅的整个过程当中,王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墉、纪晓岚确实也弹劾了和珅,但都是在和珅下狱后,跟其他大臣们一起弹劾的。

真正帮助嘉庆帝除掉和珅的,便是王杰。

善始善终

除掉和珅以后,王杰、刘墉、纪晓岚等人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均得嘉庆帝重用。

不过在除掉和珅的次年,也就是嘉庆五年,王杰请旨退休回乡养老,毕竟此时的王杰已经年过七旬,确实也到了养老的年纪。

嘉庆帝不舍得老师王杰离开,便下旨王杰能拄着拐杖上朝,希望老师还能继续在朝为官,辅佐自己。王杰便又坚持了三年,到了嘉庆八年再次请旨退休,嘉庆帝不忍老师年迈,便同意了。在离开京城之前,王杰还在心系百姓、朝廷,向嘉庆帝上了一封奏疏,奏疏中王杰请求嘉庆帝能够解决朝堂上的官员贪腐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如何整顿吏治、填补国家财政漏洞的具体措施。

嘉庆帝为了表示对恩师的尊敬,特地在王杰离开京城的这一天,将父皇的一根拐杖送给了王杰,还给王杰做了一首诗相赠。

回乡后第二年,恰好是王杰80岁高寿,嘉庆帝特地写诗一首让巡抚方维甸带着前去给王杰贺寿,同御诗一起的还有匾额与珍宝。

王杰过完寿辰后,便亲自前往京城谢恩。

没过多久,王杰便在京城病逝了。

王杰病逝后,嘉庆帝追封王杰为太子太保,并且准恩师入贤良祠。

可以说王杰是一个几乎身上没有什么缺点的人,之所以能在和珅得宠时还能安稳过渡到嘉庆朝,就因为洁身自好、廉洁奉公,让和珅找不到一丝破绽。如此“完美”的朝廷重臣,确实非常难得。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