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子当代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吕云所

柳浪画苑 2025-04-26 09:06:35

文章/来源网络

编辑/尚吕丹青

在当代画坛,吕云所先生被称为“太行山之子”。在终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与探索中,吕云所先生将艺术之根深扎于太行山的巨石厚土之中,把自己的生命与太行灵魂融为一体,用手中的画笔表达着一个艺术家对家乡故土及太行文化、太行精神的深沉爱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所创作的《漳河畔》组画和《老来红》等作品通过乡土意识来描绘展现太行风情,以传统的笔墨技巧表现了太行的情感与风貌,获得了全国美展大奖,在当时画坛和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瞩目,使之年届弱冠便以“太行人、太行情、写太行风”著称。如果说《漳河畔》组画和他此后一段时间创造的人物画是吕云所先生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和怀念的话,那么后来他从其他题材抽离,彻底进入到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山水创作,则是他对太行山的进一步认知和升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吕云所先生创作了以太行山为主题创作的《太行风情系列》和《律动系列》作品。

在《太行风情系列》作品中,吕云所先生以浓厚细腻的乡土抒情情感,表现了浓郁的对故土和太行父老的眷恋之情,用文人笔墨来表现太行意象、以历史与人文来超越乡土诗情。

而在《律动》系列作品中,他用一种实验性的水墨描绘着心中的太行,用抽象的语言和苍劲纯粹的笔墨将太行山的意蕴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就在人们为吕云所先生的艺术所折服的时候,他又一次打破了自己创造的模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黑色积墨太行系列》是吕云所先生在八十年代中期至90年代所创作的,在这批作品中,他从传统笔墨入手,追求自然的深沉、雄壮、浑厚、凝重、博大、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用纯粹的水墨语言,实践着在纯水墨的氛围中既“厚”又“透”的积墨艺术语汇,通过笔墨与构成语言的整合,将心中太行的内在张力及生命力,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由此,吕云所先生以其孜孜不倦的探研精神和独特的笔墨语言开创了当代太行画风,重塑了太行魂魄,被誉为当代“太行画风”的创始人、“北派重振”。

对吕云所先生来说,太行山系列无疑是他的精神物化,是他生命形态和灵魂深处的呐喊。他的以太行山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既是他内省式心理历程的折射,也是他对中华文化与民族品格的一种精神体认。在先生的作品中,无不满载着中国山水画的现代精神,折射着中华文化绵延辉煌的精神使命。

在吕云所先生晚年创作的《写意太行系列》作品中,他在以笔墨为主体的独立审美中,一任笔墨抒写,直抒胸臆,在洒脱与灵动的笔墨背后,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沉滞苦涩的笔墨意,而这恰恰是他以作品回归太行的形体,以内心回归太行的精神。他用质朴厚实、苍茫苦涩、凝重幽深的笔墨去不断舒解他内心的苦痛、去不断淬炼可以栖居他精神思想的太行喻象。欣赏他的写意太行系列,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一任抒写直抒胸臆的笔墨状态,感受到先生用质朴厚实、苍茫苦涩、凝重幽深的笔墨去不断舒解他内心的苦痛、淬炼可以栖居他精神思想的太行喻象,而这也标志着先生由“太行的笔墨——积墨黑色太行”向“笔墨的太行——意笔太行”的升华。

吕大江的太行画作变化万千,从风格、气度到技法、手段,都显出一种北方画家特有的浑然、厚重与苍茫,洋溢着一种雄健、壮伟,甚至悲凉的气息。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笔墨是由太行意象引发的,他笔从心出,墨随意转,并在构造丘壑时,发挥着个人对山川自然的理解,与山川精神互为表里。山水倾向繁密,但又密而不塞,繁而不乱;树木多为勾勒,疏密有致,宽可走马,密能容针。细细品味,吕大江的山水画虽然继承了北方文化精神中的“重、拙、大”的气魄,但同时又蕴含南派之气韵, “北雄南峻”“北强南秀” 的审美风韵融于一炉,为21世纪的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吕大江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画界的肯定,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而在山水画的传承上,他更是不遗余力。除了从事艺术创作外,吕大江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吕大江山水画工作室的导师。在多年的教学中,他为中国画坛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画家,也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太行浩气,万古长存。在吕云所先生在一生的艺术探索中,他将太行山的文脉与太行精神泼洒在一方宣纸之上,激励着后人。而对吕大江来说,对太行文脉和太行精神的继承与延伸,对艺术的传承与开拓,这不仅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中国画的希望与未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