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年,是渤海国勇将张文休率军突袭唐朝登州的关键时刻。这个事件不仅使得渤海国和唐朝的关系严重受损,也揭示了唐玄宗在处理边疆关系上的策略失误。在那一年的进攻中,张文休凭借渤海精锐部队,杀死了登州刺史韦俊,导致唐朝港口陷入火海。这一事件成为渤海国向大唐表达不满的直接举动,而其背后,则是复杂的权力博弈与外交角力。
渤海国的崛起始于698年,随着大祚荣在东牟山称王,渤海国进入了历史舞台。地处东北,四周邻近契丹、高句丽残部和众多部落,渤海需要依靠强大的外力以求生存。于是,大祚荣决定依附当时的唐朝,双方迅速达成合作,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渤海成为唐朝的一部分。这一举动不仅巩固了唐朝的东北边疆,也减少了契丹和黑水靺鞨等敌对势力的威胁。
虽然名义上渤海成为了唐朝的藩属,但其实双方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渤海国的不满逐渐积累。当黑水靺鞨绕过渤海,直接向唐朝进贡,并在黑水地区设立了黑水州,派遣官员管理,这一系列举动让渤海国感受到了威胁,认为唐朝在有意削弱渤海的地位。大武艺继承大祚荣后,大门艺是大武艺的亲弟弟,他曾在唐朝侍卫任职,对唐朝了解深刻。尽管他劝说大武艺不要与唐朝正面冲突,并主张和平,但却未能压制大武艺的怒火。
大武艺命令大门艺率兵征讨黑水靺鞨,然而大门艺选择了逃离。从渤海国逃往唐朝,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大武艺感到极大的羞辱,愤怒地要求唐朝交出大门艺。唐玄宗为了安抚渤海国王,采用了“放逐策略”,声称将大门艺发配到安西和岭南,远离权力中心。但渤海国并不相信这个谎言,派人打探消息,迅速揭穿了唐玄宗的谎言。
对渤海国来说,唐朝的这次欺骗等同于背叛。于是,大武艺派遣张文休率领精锐部队,渡海偷袭唐朝登州,展开了震惊四方的军事行动。在这次袭击中,唐军遭受重创,登州港口变为一片火海。此举不仅是渤海国对唐朝的报复,更是向其他藩属展示其强硬姿态,试图挣脱唐朝的控制。
唐玄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派遣左领军将军盖福北上讨伐渤海,同时命令大门艺随军出征,以象征“正义”。然而,由于东北的气候恶劣,加之唐军对地形的不熟悉,这次军事行动遭遇了极大困难,最终无果而终。在此之后,唐玄宗还希望借助新罗南部力量来牵制渤海,但新罗并无兴趣出力,与渤海尚有矛盾的新罗更担心成为唐朝的“棋子”。
在此期间,渤海国甚至派出刺客试图刺杀大门艺,但唐朝对大门艺的保护非常严格,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唐玄宗勃然大怒,严令搜捕刺客,并处决相关嫌疑人。面对如此压力,大武艺意识到继续对抗会给渤海国带来更大的损失。翌年,大武艺不再强硬,向唐朝递交国书,声称对登州的攻击是“误会”,并派使者带着贡品前往长安,表示愿意继续保持藩属关系。
唐玄宗见渤海国王展现和解姿态,也采取了善意态度,下令赦免渤海的过错。尽管这次事件较终以和平恢复,但唐玄宗的策略让渤海国对唐朝的信任严重受损。渤海国在随后的岁月中继续扩张,在东北逐渐摆脱了唐朝的控制。
总的来说,唐玄宗在处理渤海国这一事件中的表现不佳。漏洞百出的谎言和未能彻底平息的军事对抗,使盛唐的威严在渤海国面前逐渐显得脆弱。在面对大门艺事件的处置上,唐玄宗选择了短期的权宜之计,未能化解双方的根本矛盾,导致了渤海国的报复与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