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暗战:AI倒逼高校重构论文规则?

TechWeb 2025-02-08 14:01:08

Techweb 文/ 果青题图/ 豆包AI

今年以来,DeepSeek的爆火再次让大众惊叹于AI的超能力。大模型带来的AI能力突破,对众多行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前,复旦大学就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首次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正式向“用AI写本科论文”说不!

事实上,随着大语言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生成式AI在写作、绘画等领域都有飞跃式进步,也衍生出AI生成内容滥用的风险。

不少学生利用AI工具代写论文,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引发抄袭或剽窃风险、损害学术声誉,同时学生可能过度依赖AI生成的内容,削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另外,AI生成的论文往往缺乏创新性和深度,对这类”学术垃圾“的审核挤占了教育资源。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对“AI工具”的关注,如何处理好AI技术发展和人才能力培养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一项重要而急迫的课题。

从人到AI,“代笔”江湖洗牌

自古以来,“代笔”现象一直存在。早在《世说新语》里就有“捉刀人“(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只是发展到现在,代笔从“人”变成了“AI”。

如果说靠“人”代笔,那么创作往往会受制于代笔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个人经验和写作风格。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全科人才”。

这些大模型不仅掌握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轻松应对各种领域的写作需求,而且其产出效率更是有着碾压性的优势。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高质量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AI大模型的出现无疑为写作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而“代笔”江湖也早已在这个技术浪潮中发生了深刻的洗牌,传统的代笔模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新的模式正在崛起。

在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搜索“AI代生成”或者“AI写作”等关键词,就能检索到大量相关内容。有视频教学介绍如何用AI工具写出完美论文的,还有不少店铺售卖AI写作工具,俨然已经形成了一套赚钱的生态。

B站上的AI写论文教学视频,有播放量超200万

小红书上分享用AI快速完成课程论文,收藏、获赞超2000。

淘宝平台上,有AI写作软件年售5万+,以季卡21.8元为均价计算的话,年销售收入过100万元。

湖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张同学向TechWeb表示,自己和身边同学确实会用AI工具来帮助写论文等,通过上网查询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关AI工具,而且确实对自己写论文有帮助。

山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李同学则直言“AI真是个好东西”。他表示,在用AI帮助写论文时,会使用多个AI工具,自己也会将AI生成的内容再进行编辑。在李同学看来,对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论文,AI工具真是提高效率的利器,身边同学都在使用。

无独有偶,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研究生姜同学提到自己也会用AI来帮助写论文。

在谈到自己所在的学校/老师是否支持学生使用AI工具时,有2人都选择了“不支持也不反对”,1人选择了“非常支持”。(提供的选项a、非常支持;b、不支持也不反对;c、反对)

我们随机选择了国内几款知名AIGC工具,直接询问它:“你可以帮我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吗”,都得到了否定答案“我无法帮你直接完成整篇论文”。

但是在调整提示词后,就能轻松破解。比如将写论文,改成写“范文”的要求,上述工具之一就直接在几分钟内给出了一篇8000字左右的论文。

而电商平台上售卖的AI写论文工具,其通过打造成AI写论文智能体的加持,使得AI写论文更能轻松使用和批量化产出。

对于使用AI工具生成论文的现象,天津理工大学教授罗训指出:“由于当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基于大量已有数据的变换,因此存在原创性不足的可能性。此外,一些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文本事实难以确认的情形下,仍然提供形式完备的文本,这会影响论文可靠性。”

IEEE元宇宙标准委员会秘书长,IEEE元宇宙标准工作组主席马忻向TechWeb表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选拔出的优秀人才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独立的完成复杂的工作。而论文就是在此期间检验完成复杂工作的验证方式之一。使用AI生成学术论文让这种验证方式完全失去作用,这会导致无法筛选出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其次,AI在目前的算法、算力和数据的限制下,还会出现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问题。由AI生成的论文真实性不能保证,会产生严重的误导。当然,当前时代,使用AI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也是考核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方面。所以,使用AI辅助来完成论文是没有问题的,比如生成论文框架,使用AI搜索信息等。我们应该打击的是使用AI生成论文。”

AI论文禁令如何落实是关键

事实上,如何定义“AI生成的论文”,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判定论文是否为AI生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高校/机构规定AI生成内容率(AI率)不得超过30%,更为严格的高校/机构可能将硕博论文的AI率标准设定为10%或5%。

以《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为例,其对文字部分提出的禁止包括: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这种描述整体仍然较为笼统。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罗训指出,处理“AI生成学术论文”最大的难点在于检测。包括两个重要指标: 一是文本重复率(剽窃他人与自我剽窃,即一文内容多发),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进步会越来越低;二是事实准确率,其核查需要花费非常大的人工精力。要实现需要做的努力除了提升智能检测手段外,还包括自律规则和追责规则的完善。

目前,在学术界,判定论文是否为AI生成,主要依据论文的内容特征、写作风格以及使用专门的检测工具进行分析。

就检测工具而言,在实际操作中,判定一篇文章/论文是否由AI生成的难度高不高,这种判定的准确程度如何呢?

国内AI鉴伪服务提供商瑞莱智慧(RealAI)的算法科学家陈鹏向TechWeb介绍,目前鉴别AI生成文本检测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在实际应用场景,可能会人类和AI一同创作一段文本,例如人类粗略写一部分内容,让AI进行润色或续写,或者人类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修改。这种人类和AI协同写作的混合风格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大模型技术迭代很快,现在前沿的AI工具生成文本质量很高,已经模仿人类语言风格、逻辑推理甚至引入引用内容,使得难以通过表面特征直接判断是否为 AI生成。

还有要注意的是,人类的表达能力本身也是参差不齐的,哪怕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一些人能写出语言流畅、逻辑严谨的高质量文本,另一些人可能会写出存在语法错误、逻辑不连贯、表述模糊等问题的低质量文本。人类撰写文本的多样性,也给鉴伪带来困难。

陈鹏透露,对AI生成文本的鉴别工具的准确率取决于所检测文本的类型(新闻报道、网络评论、社交媒体帖子等)和复杂性(语言风格、结构、用词、长短等)。

同时,陈鹏强调,AI生成的学术论文通常比自由文本更容易检测。因为学术论文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遵循严格的撰写规范,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方法论、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检测工具可以利用这些明确的参考点,针对性设计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

以瑞莱智慧旗下的DeepReal为例,其在待检测文本字符超过100字的情况下,自由文本平均准确率在90%左右,对特定类型的文本准确率超过95%。

这也意味着,采用DeepReal等技术工具能极大提高检测效率,但是,完全靠技术工具还不能实现100%准确鉴别率。

陈鹏就建议,教师可以观察是否学生的文本内容的风格比较“机械化”,句式比较简单,引用是否合理,内容冗长但是表达空洞缺乏深度,长文本之间是否逻辑一致等,来进一步判定论文是否由AI生成。

在马忻看来,高校的AI禁令要落实,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检测出AI被使用过。一个不能落地的或者较低成本落地的禁令是没有意义的。目前政府和学术界都在推动AI的内容标识。实现这种强制性的标识,校方才可以更容易的检测出AI的使用痕迹,并顺利实施AI禁令。

IEEE数字金融与经济标准委员会主席林道庄则向TechWeb强调,相比AI生成论文的问题,本科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否应该获得关注。我们很希望能够有相对统一的手段甚至标准来量化类似“AI生成相似度”等指标,在这个不断加强管理的过程中,速度远没有公平性、合理性更重要。

专家观点

本科生写毕业论文是考察其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科研方法和规范、展示个人才能和发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但是我们也要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AI时代,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是否应该也要进行革新?

马忻就认为,本科论文大部分没有学术意义,它的意义更大在于可以证明这个本科毕业生可以有条理的完成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这种意义与价值无法取代。在AI时代或者说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应该有更多元的考核学生能力的方法和标准。而在AI时代,使用AI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可能这是区分完成简单任务和完成复杂任务能力的重要标准。希望高校可以研究出相应课程或者任务来实现这种考核。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科研工程师,IEEE数字金融与经济标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通信学会区块链委员会委员丁慧向TechWeb表示:“在AI时代,高校培养学生必须与时俱进。AI工具的机遇和挑战存在于各行各业,这个时代的本科生需要具备AI能力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高校应重点关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AI,利用AI、创造新的AI工具的能力,将AI技术及应用能力融合到各专业的教学与学生能力考察中。”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