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国宝回家,“路费”到底有多贵?

阳了了 2024-08-20 02:22:52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量珍宝被焚毁或劫掠,约有超一百万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战争得来的不义之财物归原主,本是天经地义,且有法理可循,可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之路,却是步履艰难、道阻且长。

在有“万园之园”之称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中,有一处大型的中西合璧建筑群——长春园内的海晏堂。其正面中门外是一个大型水力钟,左右两侧石梯环绕;南北两侧分列十二个石台,台上原坐着代表十二时辰的十二生肖像。每到一个时辰,代表此时辰的动物铜像就会从口中喷出水来;正午十二时,十二生肖像同步喷水,场面震撼,蔚为壮观。

▲ 海晏堂铜版画(上)与模拟还原图(下),可见十二生肖像所处位置。供图/保利艺术博物馆

水力钟的设计者,正是康乾时期生活在中国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令人遗憾的是,喷泉建成后仅三年,乾隆皇帝就下令废弃提水机,改为人工打水。虽然水力钟成了摆设,但是海晏堂和南北十二石台上的十二生肖像,却一直完好地保存着,直到那场前所未有的大浩劫发生。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九月初五(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及英国将军格兰特下令焚烧圆明园,大量珍宝或被焚毁,或被劫掠。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兽首属于后者。

像许多被劫掠到海外的佛首一样,由于铜像体型巨大,不便携带,侵略者就将其头部残忍地锯断带走。这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十二兽首杳无音信,而这座被法国大文豪雨果盛赞,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的皇家园林,仅剩一片残垣断壁。

根据当年圆明园的馆藏面积、收藏文物信息和清朝覆灭时清宫所藏文物信息进行类比推断,有些学者判定,圆明园收藏的文物数量应在150万件以上,且大多已流失到海外。

其中的珍宝,主要集中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各个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中,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顾恺之《女史箴图》、马远《山水再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等;法国的枫丹白露宫中国馆收藏的高达2米的青铜鎏金佛塔;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设色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康熙玉如意……

▲ 图为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中的青铜鎏金佛塔。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蒙托邦将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战利品”献给法皇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皇后,为了贮藏这些宝物,欧也妮皇后命人建造了此馆。

百余年时间悄然逝去,它们中的大多数依旧飘零海外,国人虽悲愤交加,也徒叹奈何。而世纪之交突如其来的一则消息,却重燃了希望的火苗。

01

战争赃物,却要“赎回”?

2000年4月,香港主要媒体几乎同时刊登了一则消息: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将在5月初先后拍卖圆明园文物:一件是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另外三件,正是海晏堂失踪已久的青铜兽首。

其实,这已不是兽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198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私人宅邸里,虎首、马首和猪首的铜像,就被美国一家古董店的老板路过时偶然发现并买下。

从1987年到1989年,三个兽首铜像已相继现身纽约和伦敦的拍卖会,并全部成功拍卖。而自从它们重回公众视线,即引来了中国方面的密切关注。北京的保利艺术博物馆,更是志在必得,誓要把国宝带回家。然而,博物馆还未来得及出手,铜像便已易主,再次不知所踪,直到千禧年的这次拍卖。

▲ 图为2000年回归中国的圆明园文物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摄影/周成锋

公开拍卖中国圆明园被掠文物,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香港本地媒体均在第一时间报道,内地媒体也积极跟进。更有法律界人士积极奔走,搜集证据材料,希望为追索文物提供法律依据和援助。

作为战争中被掠走的不义之财,回归原属国本就有法可依。196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其中明确规定:“鉴于战争罪行及危害人类罪乃国际法上情节最重大之罪……在国际法上确认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无时效期限之原则,并设法使此原则普遍适用。”

简言之,通过战争掠夺的赃物既不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也不受刑法中的时效限制。战争罪的罪犯应该伏法,掠夺的赃物应该追回。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提出了一个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任何由于战争原因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且不受任何时间限制。

这里所讲的没有限制,指的是两点:一是不论战争何时发生,二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归还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在1995年签署《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时也特别声明,中国政府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利。

依照以上国际法和公约,4月20日,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致函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要求他们停止公开拍卖这些被掠夺的圆明园文物。

热心的香港市民更是反应强烈,他们聚集在拍卖行门前举行抗议活动,希望特区政府果断出击,通过司法程序收回文物。

两家拍卖行压力倍增,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与卖主交涉许久后,拍卖行却以香港没有参加相关的国际公约为由,坚持上拍。

所有努力,均告失败。4月30日下午,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中,拍卖会如期举行。

首先开拍的是猴首,起拍价是200万港币。一时间,场内买家积极响应,举牌频繁。其中,一位留着平头的男士很快成了焦点人物。他看起来目光坚毅,志在必得,每次加价,都在二三十万元,令众人惊叹不已。

他就是来自中国北京的保利集团代表易苏昊。到第25次出价时,易苏昊叫价740万港币,短短两分钟内,价格就涨了两倍多,这场争夺战随之落下帷幕。其后出场的牛首铜像也以200万元起拍,经过21次叫价后,保利集团再度获胜,以700万元的价格收入囊中。

▲ 上方为2018年回归的圆明园文物西周青铜器虎鎣(摄影/泓伊)。1860年,虎鎣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劫掠后,与其他文物一起由其家族收藏,后流入英国拍卖行。上方为虎鎣在拍卖过程中被转手的场景(供图/BOURNEMOUTH NEWS & PIC SERV. LTD)。

02

「天价」回购

赴香港参加拍卖会的,还有来自北京市文物公司的代表。参与竞拍的,是另一件圆明园文物——乾隆粉彩六方套瓶。

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上的北京市文物公司(今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隶属北京市文物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商业手段,搜集流散在社会上的传世文物,使之得到保护,为博物馆、科研单位和高校等文博单位提供藏品和资料。此次拍卖消息一出,公司就果断采取行动——时任公司顾问的刘岩先生,第一时间飞往香港一探究竟;总经理秦公也想方设法获取了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

随着相关资料和香港方面的拍卖图录逐渐汇集到手中,秦公迅速召集业务人员,对即将拍卖的宝瓶进行论证。

拍卖图录上拍卖序列号为639号的拍品上清晰地显示贴在六方套瓶上的收藏标记“Fonthill Heirlooms”,这是英国大收藏家莫里逊氏的收藏标记。这也从侧面证明,这件即将上拍的宝瓶,的确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期间掠夺的圆明园遗物。

宝瓶被盗的过程,也基本被弄清了。原来,在圆明园被焚浩劫中,英国公使额尔金的秘书洛克爵士顺手牵羊,攫取了一对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其中一件在1988年香港苏富比举行的拍卖会上,被台湾的鸿禧美术馆购藏。而另一件,就是此次即将拍卖的这一件。

这件宝瓶是清代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的巅峰之作,也是乾隆放置在圆明园的陈设珍品。它分为内外两层,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腹部雕刻六组镂空花果纹,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传世作品,器型规整,工艺精湛奇巧。它还集合了多种装饰技法,集粉彩、珐琅彩、镂空于一器,巧夺天工。

可以说,六方套瓶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 图清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专家认为,该印原存放在圆明园纪恩堂内,于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被大火焚烧成如今的样子。此印于2021年苏富比香港春季拍卖中拍出高价,至今尚未回归。

4月30日晚,就在佳士得那场轰动世界的拍卖落幕之际,北京市文物公司会议室的灯光亮起,彻夜未熄。秦公召集业务骨干商量对策。反复商讨后,他们决心,依旧使用经济手段。经北京市文物局决定,秦公在北京坐镇指挥,刘岩在拍卖现场参加竞拍。

2000年5月2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会开始了。圆明园虎首与六方套瓶,都是此次备受瞩目的拍品。

由于刚刚结束的那场拍卖会中,两个兽首均拍出高价,这一次的竞拍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虎首,以300万港元起拍,叫价此起彼伏,多达37次后才宣告尘埃落定,最终以1400万港币,再次被中国保利集团拍得,价钱几乎相当于前面两首的总和。而那件罕见的六方套瓶,更是在6分钟内进行了44次叫价,以1900万港元的天价,被北京市文物公司的代表拍下。

使命完成,国宝即将归家。欢欣之余,却也让爱国人士内心五味杂陈。

▲ 图为圆明园遗址发现的清代粉彩瓷砖,莲纹精美华贵,乃皇家专用。摄影/樊甲山

长期以来,由于“一国两制”制度,1970年公约(即《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并未适用于香港地区,使得许多来源不明的文物艺术品通过非法渠道进入香港并实现交易,外国拍卖行在拍卖我国被盗抢等非法出境文物时也有恃无恐。

秦公后来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感慨地说:“国宝回归,就事情本身而言,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但是只有无偿地追索回归,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尊严。”然而,心愿尚未实现,壮士便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国宝回归,秦公顶住巨大压力连续工作,日夜无休,在国宝成功竞拍的第八天,突发心脏病,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也给这件国宝回归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如今,它就静立在首都博物馆陶瓷展厅中,向人们讲述着圆明园文物被劫掠海外的悲怆历史,也在向人们宣扬着中国人在国宝回归事业上的使命与担当。

03

从拍而不买到无偿捐赠

2000年高价回购圆明园文物之举,引发了持续效应。2003年、2007年,猪首、马首也相继以高价回购的方式归国,其中澳门地区著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与民间组织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马首,由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的创纪录价格购入,后又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原属地圆明园,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

▲ 香港赌王何鸿燊拍下圆明园马首铜像捐给祖国。

或许是马首的“天价”回购刺激到了收藏者。2008年10月,从佳士得拍卖行又传来了鼠首和兔首将被拍卖的消息,这一次的拍卖地点,在法国巴黎。早在2000年,圆明园三个兽首在香港被拍卖时,就有一条消息传出——鼠首和兔首被法国的一个私人藏家所收藏。2003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工作人员一度远赴法国,与这位藏家的代理人洽谈回购事宜。但对方的态度摇摆不定,开始时拒不出售,后来又开口索要天价1000万美元,无奈之下,我方人员最终只能败兴而归。2008年二首又“重出江湖”,等待拍卖,与2000年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演。

然而这一次,一切终将有所不同——国家文物局当即明确表态,反对采取“回购”方式收回,希望根据国际公约促其返还,并正式下发通知文件,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尽量劝阻我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竞拍、购买任何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

“高价回购”,曾成功收回了圆明园的数件国宝,然而,这绝非长久之计。一方面,高价回购战争期间被掠夺至海外的流失文物,等于客观上变相肯定了当年列强掠夺中国文物的“合法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侵略和犯罪性质,这是触及底线的问题,绝不能姑息。另一方面,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购买价格被拉高,客观上纵容了从事文物走私交易的非法行为,也助长了拍卖市场上的炒作之风,给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未来的回归之路增加了更高的难度,也绝不可取。

▲ 在近代浩劫中,皇家园林颐和园中殿中门窗等频频失盗,部分流入海外。1993年,美国企业家莫里斯·格林伯格以重金购得其中十扇铜窗,并将其无偿捐赠中国政府。摄影/动脉影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工作人员,也表达了反对拍卖的立场。中国的80名律师还自发组建了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远赴法国,向巴黎的一家法院递交了禁止圆明园流失文物拍卖的申请。然而,与上一次相似,2009年2月24日,法国法院依旧批准拍卖,25日拍卖会如期举行。不过,令人始料不及的一幕发生了——中国商人蔡铭超通过电话竞拍的方式拍下圆明园兽首后,却迟迟未支付拍品款项,拍卖行也并未追究。

原来,就在拍卖结束后,国家文物局于2月26日紧急下发《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明确指出:佳士得拍卖行在法国巴黎拍卖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是从圆明园非法流失的,佳士得在我国申报进出境的文物,均应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如果不能提供证明或者证明文件不全,将无法办理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

于是,这起拍卖事件最终在舆论的一片哗然中草草收场,不论是拍卖行还是法国藏家,都扮演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小丑,成为了世界人民眼中的笑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拍卖后一度搁浅的两个兽首,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归来。2010年,两件兽首被法国PPR集团董事长皮诺低调出手买下。2013年4月,皮诺随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在晚宴上,他向中方表示,将把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捐赠给中国。

消息一出,举国沸腾。在历经百年离散、拍卖风波后,鼠首和兔首却通过外交手段,在一片祥和友好的氛围中回归祖国。不过,尽管结果令人欢欣鼓舞,但问题并非圆满解决——皮诺家族说得非常清楚,鼠首和兔首,是“捐赠”给中国,而非“归还”。文物回归路上的进一步“破冰”,还需要新的“角色”登场。

04

走出新的「回家之路」

2013年8月,挪威卑尔根市科德博物馆,黄怒波被眼前的7根圆明园石柱吸引住了。从雕刻图案来看,它们的正反立面都雕刻着贝壳等西洋纹饰;两个侧立面却雕刻有花瓶或花纹,花瓶中盛放的花束以代表吉祥的牡丹、荷花、玉兰、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纹样为主,可谓中西合璧。

黄怒波是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访问挪威时,结识了科德博物馆前任馆长爱兰德,并应邀参观博物馆。科德博物馆由位于卑尔根市的四家博物馆联合组成,是欧洲屈指可数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大馆,中国文物艺术品数量约有4000件,这7根石柱,正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 科德博物馆

比起这一年皮诺捐赠的鼠首和兔首,同属圆明园文物的7根石柱,却显得颇为低调。与圆明园中充满中式风格的木质结构的亭台楼阁相比,西洋楼的建筑别具一格,结构比较简单,采用土石结合的梁柱体系,大量使用白色的大理石,模仿的是欧洲巴洛克风格。在这片小天地中,四处可见汉白玉材质的石柱,或作为望柱,或作为连接栏杆的部件使用。圆明园的7根石柱,正在其中。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时,许多建筑构件被偷盗,并在市场上售卖。这大概是7根石柱流出圆明园的原因。最终,它们到了挪威人约翰·威廉·诺尔曼·蒙特手中。他曾是一名骑兵军官,1886年来到中国,供职于中国海关,还一度被袁世凯任命为副都统。在他定居中国的50年间,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量收藏,其中就包括圆明园的建筑构件。

1926年,蒙特计划卖给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一批艺术品,这7根石柱也在其中。可是,“不起眼”的它们却未被相中,交易一度搁浅,石柱也滞留在了美国。直到1961年至1964年,蒙特逝世多年后,负责打理和处置蒙特生前藏品的佩特-蒙特协会,才将这批石柱正式捐赠给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科德博物馆的前身之一),向大众公开展示。

尽管一度被忽视,然而当黄怒波看到7根石柱时,却很快意识到它们作为圆明园文物所承载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当即产生了争取国宝回家的想法。“高价回购”的路线已不合时宜,他决心采用另一种更有价值的手段。黄怒波多方打听,得知博物馆急缺捐款后,主动提出捐款,用于该馆修缮中国艺术品展位。面对这位中国企业家释放的善意,经过科德博物馆基金会与其董事会的反复商议,7根石柱回归中国的请求也被应允了。随后,黄怒波向该馆捐款160万美元,并积极联系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希望石柱回归后在北大进行展览。

▲ 图为回归祖国的圆明园石柱之一,其雕花风格中西合璧,为建筑提供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曾为西洋楼景区增添了一份艺术情趣。供图/北京青年报

那一年的冬天,经过反复的商讨、论证和考察后,科德博物馆、中坤集团与北京大学达成协议:由中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北京大学针对科德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提供学术支持。而圆明园的7根石柱,也将回归中国。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终于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石柱的出境许可。鉴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3年3月,石柱才从卑尔根港口启运回国,6月20日安全抵京,21日在圆明园完成入库点交。

2023年10月13日,圆明园博物馆揭牌当天,“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隆重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石柱,成为了全场瞩目的明星。一直以来甘当“配角”的它们,却开创了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的新路径,并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方式,推动了科德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的研究工作,为未来更多圆明园文物回归祖国提供了新思路。

▲ “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上,展览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

20多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那百万余件流散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回来了若干,却仍有海量成员在等待归家。文物回归事业道阻且长,却未来可期,在回归路径的探索上更是大有可为。

圆明园文物流失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何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在国际博物馆界“去殖民化”热潮日益高涨、全球防止和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时代中,积极投身国际新秩序重建,开展政府间、非政府间合作,推动圆明园重要文物的回归,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0 阅读:1

阳了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