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4子1女结局,三位嫡子无一人善终,私生子在美国不会中国话

壹点料得 2025-04-22 14:44:03

张作霖:老张家后继无人了啊!

张学良曾风光无限,但命运的波折让他的四个儿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三个嫡长子,命运多舛,没有一个能够享受到父亲曾经的荣耀,最后唯一存活的私生子却连中国话都不会说。

张学良的婚姻图谱深深烙印着近代中国政治联姻的典型特征。1915年,年仅15岁的张学良在父亲张作霖主导下,迎娶了富商于文斗之女于凤至,这场被民间称为"将门配凤命"的结合,实则是奉系军阀巩固地方势力的关键布局。

于文斗与张作霖在郑家屯剿匪时期的结拜情谊,以及算命先生对于凤至"凤命"的批语,共同构成了这段姻缘的决策基础。新婚燕尔之际,于氏家族凭借雄厚财力为奉军提供粮草保障,而张作霖以"不纳妾"的承诺换取了于氏全力支持。

长女张闾瑛

张学良的长女,张闾瑛,出生于1916年。

她是家中的唯一女儿,也是张学良和于凤至的第一个孩子。

作为东北的大帅,张作霖对这个孙女的偏爱显而易见,甚至为她取了“闾瑛”这个名字。在张作霖的眼里,闾瑛不仅仅是孙女,更是他深深寄托期望的“凤命”。

这个从小在亲人环绕中成长的女孩,拥有着与众不同的光环,早年的生活仿佛是被金色的阳光包围,幸福与宠爱是她命中注定的主题。

张闾瑛从不乏才艺,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她都能有所涉猎,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她的聪慧使她成为了家族中最耀眼的存在,张作霖常常带着她一起参加宴会,内心的骄傲与满足感溢于言表。

长大后的张闾瑛,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有着微妙的变化,父亲的事业常常让他无暇顾及家庭,导致张闾瑛在某些时刻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

父亲希望她能与权贵之家结为联姻,为家族带来更多的政治支持。然而,张闾瑛渴望一个自由的爱情,而非一个单纯为了家族利益而安排的婚姻。

1930年,年仅14岁的张闾瑛去往欧洲留学。她的才华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深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赏。

意大利当时是日本的盟友,张学良对女儿的安全始终心存担忧。于是,决定将她从意大利转学至英国,寻求更为安全的环境。

在英国,张闾瑛认识了陶鹏飞,一个年轻而才华横溢的留学生。

陶鹏飞出身平凡,但他聪慧过人,学业优异,精通七种语言。在张学良的亲自推荐下,陶鹏飞也曾在东北大学任教,深得张学良的信任。

两人逐渐发展为情侣,最终决定携手共度余生。

1961年,张闾瑛因公务前往台湾,寻找机会与久别的父亲见面,但台湾当局不同意,最终没能如愿。余生中,她选择定居美国,与陶鹏飞共同生活,并且致力于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

长子张闾珣

张闾珣,1917年出生。张作霖视这个孙子如心肝宝贝,经常在家里和他玩耍,宠溺的眼神注视着这个未来的“接班人”。

不仅张作霖是这个想法,张学良也是这么想的,把他当成东北奉军第一继承人。

他人生转折始于1933年的欧洲之行,这位被张作霖钦定的第三代接班人,在伦敦防空警报的尖啸声中经历了精神世界的崩塌。

当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掠过泰晤士河时,17岁的少年蜷缩在防空洞的角落,手中紧攥的《孙子兵法》被冷汗浸透——祖父传授的兵法谋略,在现代化战争的钢铁洪流前显得苍白无力。

持续八个月的空袭摧毁的不仅是城市建筑,更瓦解了传统军事世家的认知体系。他亲眼目睹了周围的一切被炸毁,建筑倒塌,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火药的气味。

每次回忆起这段经历,张闾珣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他内心深处扎根,无法自拔。

回国后,张闾珣的精神状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多疑,时常陷入自言自语的状态,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情绪波动。

张学良多次将儿子送到国外求医,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治疗方法,都未能见效。张闾珣的病情在时间的推移中变得愈加严重,甚至到最后,他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

在被软禁期间,每当张学良得知儿子有了新症状,或是病情突然加重时,总会焦急地请求医生加倍治疗,放下老脸求蒋介石帮帮忙,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儿子送往更远的地方治疗。

转到美国治疗后,他的病情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反而因为多重病症的困扰。至1986年,张闾珣因长期患病,最终在台湾去世。

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

张闾玗是张学良的次子,生于1918年。

他从小便继承了张学良的英俊外貌和运动天赋,喜欢骑马、跑步、打网球等运动,成绩斐然。

1929年华北运动会的网球场上,11岁的少年以教科书式截击技惊四座,张学良特意将比赛用球镀金珍藏,视为西式教育成功的象征。

张家是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家族,张学良一直以家族的荣耀与责任为重,张闾玗却早早表现出了一种对责任与约束的反叛。他的个性中带着叛逆和自我放纵,他不喜欢被束缚在家族的框架内,生活中他渴望自由,甚至有时对家庭的期望感到沉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闾玗逐渐进入了青年时期,那份渴望自由的心态愈加显著。他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疏远。他开始结交一些花花公子,和那些生活在奢华与享乐中的人打交道。

他开始抽烟、赌博、肆意放纵,通过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夜晚来麻痹自己。

张学良对这个儿子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然而他却无法将他从这种堕落的泥沼中拉出来。

当母亲于凤至为营救张学良奔走欧美时,这个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成长的青年,选择用烟雾构筑逃避现实的屏障。最终在1941年的肺部X光片上,得到了报应,最终因病去世。

张学良的第三子,张闾琪,1919年出生。

他的存在一直被认为是家族的珍宝,张作霖对他格外宠爱甚至超过了大孙子。他从小便显露出过人的才智,早早地就显现出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

张学良和于凤至对这个儿子的期望也极高,认为他将会是家族中继承精神与文化的传人。

他的书法天赋极强,笔力雄劲、气韵生动,许多书法家都曾称赞过他的作品。张学良特别重视这个儿子的教育,挑选最好的老师来辅导他。

然而,命运对于这个天才少年的眷顾却并不长久。

张闾琪十岁时,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初是偶尔的头晕和乏力,紧接着,他开始时常出现咳嗽和持续的高热。于凤至在焦虑中四处求医,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准确诊断出他的病因。

经过多方治疗,终于确认他患上了肺结核。

日本医生提出的"专利特效药"治疗方案,实质是关东军针对东北易帜的隐秘报复。于凤至不同意,带着儿子去其他医院治疗。

无论如何努力,张闾琪的病情并没有好转。肺结核的恶化使得他逐渐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他的体力一天比一天虚弱,直至终于在1931年,年仅12岁的张闾琪在沈阳去世。

跨洋幼子

张学良的私生子,张闾琳,是他与赵一荻之间的儿子。

其实也不算私生子了,赵一荻与张学良的关系始于1929年,此时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关系仍然存续。赵一荻虽未被立即纳入张家宗谱,但在于凤至离婚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因此,张闾琳属于非婚生子女(庶出),而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私生子”。

张闾琳生于1930年11月28日的天津协和医院,其张学良已主政东北,但未公开承认赵一荻的配偶身份。当时《大公报》曾以“张学良秘书赵氏诞子”的隐晦标题报道,侧面印证其身份敏感性。

于凤至在张闾琳出生后即赴天津探望,亲自安排其入住北平顺承郡王府,并指示账房按月拨付养育金。这种“侧室子”的接纳模式符合民国时期显贵家族对庶出子女的常规处理方式。

1936年西安事变后,6岁的张闾琳被赵一荻托付给美籍友人伊雅格夫妇。为掩盖身份,其姓名改为“克尔”,户籍登记为伊雅格夫妇的“养子”,此举导致其与生父母失联长达15年。

在美成长期间,监护人系统性切断其中华文化传承:禁止使用中文、销毁所有与张学良相关的影像资料、迁离华人聚居区。

至1955年父子重逢时,张闾琳完全丧失中文能力,成为张学良子女中唯一的“文化混血者”。

养父母把他教育的很好,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毕业于加州大学航天工程学院。随后进入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值得注意的是,NASA高层知道他的身份,但在他的才华面前,还是选择了“服软”,档案中仅注明“美籍华裔工程师”,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其家族背景才逐步解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