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孙立人拉着儿子的手,留下最后遗嘱:棺椁不葬大陆,不入土

壹点料得 2025-04-25 18:14:01

“棺椁不葬大陆,不入土”,在 1990 年的葬礼上,四个穿着素衣的孩子神情悲痛,他们是名将孙立人的孩子。

望着父亲的灵柩,他们脑海中不断浮现父亲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或许很多人心中满是疑问:他为何会留下这样的遗愿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孙立人将军的传奇一生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出现了一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孙立人将军。

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名将,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生活和温馨家庭背景的普通人。

在国家危难之际,孙立人将军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1945年,在广州的受降仪式上,日本军官冈村宁次将自己的佩刀呈现给孙立人将军,这不仅是敌人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更是勇者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军长,带领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消灭日军3.3万人,击伤日军7.5万人。

凭借这些显赫的战绩,孙立人将军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他丰富多彩的军事生涯之外,他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故事。

孙立人的一生经历三段婚姻,第一位妻子是龚夕涛,两人的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缺少了更多的爱情成分。

龚夕涛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婚后孙立人便离家求学,而她则留在家中照顾公婆,尽管后来孙立人再娶,她依然留在孙家,直到1983年去世。

孙立人的第二段婚姻发生在1930年,那时他在上海遇见了年仅17岁的张晶英,一位充满书卷气的美丽女学生。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遗憾的是,由于张晶英未能生育,这对夫妇感到相当愧疚。

情深意重的张晶英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主动将自己的护士张美英介绍给孙立人。孙立人与张美英的婚姻诞生了四名优秀的孩子,丰富了孙立人的家庭生活。

孙立人将军的前半生,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在战场上的铮铮铁骨,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柔情侧面,他的生活故事是战火与爱并存的佳话。

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孙立人也随之去了台湾,后遭到一定程度的迫害被囚禁,1990年90岁的孙将军结束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的去世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段传奇故事的终章。人生晚年,孙立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这位战士的柔软心肠。

他留下的遗愿:“棺椁不葬大陆,不入土”,更是反映了他对故土深切的思念和对家国的不舍。

孙立人遗愿的跨时代回响

在孙立人将军离世的那一年,对于孙家而言无疑是充满悲伤与哀思的一年。

在孙立人将军的葬礼上,四位身着素衣的子女——孙安平、孙天平、孙太平和孙中平,围绕着父亲的灵柩,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敬爱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在他们的身边,还有孙将军的侄子孙志隆,一同送别这位家族的领袖和民族的英雄。

孙立人将军的去世,不仅是孙家一代名将的谢幕,也让他生前的遗愿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述提到,孙立人去世前曾表达过一个强烈的愿望:“棺椁不葬大陆,不入土。”这句话不只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他对未来中国和平统一梦想的寄望。

为了响应父亲的遗愿,孙将军的子女们没有选择将他安葬,而是将棺椁安放在地面上,期待有朝一日能将他带回故土安葬。

孙立人的子女们在教育成就方面也不逊色,他们在张美英的严格教育下,均有杰出表现,其中四位孩子都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这不仅体现出孙家的学术氛围,也反映了孙立人将军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及其遗愿对子女的深远影响。

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在继承父亲遗愿,完成父亲未尽之事上承担起责任。

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孙立人的子女们也多次回到大陆,寻找家族的根,同时也是一次次的寻根之旅。

特别是孙立人的长子孙安平,他多次回到大陆参观父亲的故居,并对父亲的生平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孙安平与孙天平祭祖及参观故居的情感体验在孙立人将军的嘱托下,孙安平和孙天平多次回到大陆,寻根祭祖。

2010年,孙安平身穿着黑色的皮衣,在安徽老家,祖父孙熙泽的墓前长跪不起,沉重的表情里不难看出他对家族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先辈的无限敬仰。

而2015年,孙天平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受邀回到大陆,他身穿着正装,脸带微笑,但眼神间也流露出对父亲和先祖的深切缅怀。

2016年,孙安平再次回到故乡,这次他走访了父亲孙立人的故居,这座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晚清风格四合院,见证了孙家几代人的变迁。

墙上挂着的照片和文字介绍让孙安平久久凝视,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他不仅看到了父亲年轻时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作为孙家一员的使命和责任。

这些访问与祭拜,对孙安平与孙天平来说,不仅是对先祖的追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孙家后代的情感纽带与历史责任。

孙家后代的情感纽带与历史使命

总的来说,这些寻根之旅,不仅是对父亲遗愿的持续追寻,也为孙家后人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家族历史与传统的机会。

每一次的行程,都是孙家对父亲遗愿的坚定承诺和对根的深深眷恋。

在广州有一个新一军公墓,是当年孙立人为纪念印缅抗日战亡将士所建,而在公墓纪念塔东侧,他曾为自己预留一块长3米宽1.5米的墓地。

一直以来,他的子女也想将孙立人的墓迁回大陆,只可惜到现在都没能完成。

孙立人家族对中国抗战历史的贡献与记忆孙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将领,他所率领的部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誉为“丛林之狐”。

其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深铭记在孙立人家族和中国人民的心中。

孙家后代对于这段历史记忆充满了自豪和尊重,他们通过参与纪念活动、回到故乡祭祖来继承和弘扬这一光荣传统,承担起了传承家族荣耀和历史责任的使命。

孙立人将军遗愿未了情与后代寄望回归故土的期盼孙立人将军忠诚于国家,一生热爱着故土。

他在临终前留下的遗愿,是希望自己的遗体不葬大陆,不入土,遥表对故乡深切的眷恋和某种无奈的心情。

而孙家后代对于将父辈的遗愿真正实现,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孙立人将军的遗体安葬回故乡的期盼,也日渐强烈。

孙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的实现仍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孙家后代的这一期盼,不仅是对孙立人将军个人遗愿的尊重,更加体现了他们对家族和国家历史的深刻情感与责任感。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ZODoBDhYdpfnGysRNbjqncRkUn97hdfRQL70oenzfAfq2OwPTY_y4COGnfOYMI_rU-5OYDiYnjHs11H04y7qAJ0cT6H4GiIFP-mry2BK0dYAyQWiR_bUThQvm1VP51ycEKm6vrn2W4Dl2Lrlzl20V1uEB0uKfbp_uV5PgQg_QxTTnppmni27ANqJmbr7xbfFKsKy0RBB5ic=&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