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龄在病榻上最后的留影,面容痛苦三天后去世

历史勘探舍 2025-02-20 15:24:59

94岁的王玉龄去世,这是她在病床上留下的最后一张aa照片,陪在她身边的,是她的儿子张道宇,而此时王玉龄口中呢喃的,是丈夫张灵甫的名字。

照片中的王玉龄神情很是痛苦,她躺在病床上,饱受病痛的折磨,面容中透露出难以言喻的痛苦,三天后,她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玉龄,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16岁就早早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命运似乎对她并不温柔,19岁那年,她就失去了丈夫,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结婚前的那段日子,王玉龄过着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活,天真烂漫,母亲的教导就是她的全部世界。但婚姻生活的到来,对她来说似乎来得太快,她还没完全长大,还没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就接连遭遇了种种不幸。

这些打击让王玉龄不得不迅速成长,之后,她带着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旅程,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

想想现在的很多人,19岁可能还没高中毕业,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校园的欢乐,而王玉龄却已经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过着孤儿寡母、艰难困苦的生活。

王玉龄的母亲罗希韫,同样身为大家闺秀,从小就以严格的妇礼来教导王玉龄,在王玉龄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为了保持家中的清静与规矩,把所有的男佣人都辞退了,换成女佣人来打理家务,从厨房到门房都不例外。

回想起小时候的日子,王玉龄仍然记得,母亲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说话不能大声嚷嚷,笑也不能放声大笑,就连睡觉的姿势都有规定,不能仰面而睡,得侧着睡。

母亲还不允许她和男孩子说话,更不能交男朋友,王玉龄说,在15岁之前,她都没跟男孩子说过话,因为王家兄弟姐妹众多,他们平常就在院子里玩耍。

那时候,王家的房子隔壁有所学校,孩子们总爱趴在围墙上看学校里的花园,有一次,一个男孩从高楼扔东西下来,不小心打到了王玉龄的背上。

这事被她伯父知道了,第二天就把围墙加高了5尺,生怕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抗战开始后,王玉龄跟着家人四处逃难,逃到哪里就在哪里上学。

她以前上的都是教会学校,全是女生,所以基本没什么机会跟男孩说话,逃到贵阳时,她上了一所男女合校的高中,每当有男生找她说话,她总是低头不语或者直接跑开,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她很高傲,其实她只是害羞而已。

抗战胜利后,王玉龄回到了长沙,但此时的王家大院已经变成了国际大厦,他们一家人先是住在以前为佛堂的三楼,后来又搬去了西园北里。

至于王玉龄和张灵甫是怎么认识的,王玉龄曾说,她记得有一次去“一乐也”洗头,张处长的太太也跟着去了,可能是张太太告诉了张灵甫王玉龄在那儿,于是张灵甫总在镜子里盯着她看。

王玉龄说,她从来没见过哪个男人这么盯着别人看,于是就横了他一眼,没想到,就是这一眼,让张灵甫决定追求她,后来,两人就结了婚。

两人婚后的日子也算平静幸福,他们相濡以沫,互相依靠互相体谅,尽管他们的身份和背景有着天壤之别,但爱情的力量让他们跨越了这一切障碍。

可是战争无情,王玉龄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当时的王玉龄挺着9个月大的肚子,坐着在土路上颠的乱跳的吉普车,去前线看望张灵甫,那是她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

提起这段过往,王玉龄表示那时候她很年轻,什么都不懂,不觉得辛苦,也不知道要特别小心保护肚子里的孩子,只想着能见见丈夫就很开心了。

1947年5月7日,王玉龄生了个儿子,而她的丈夫张灵甫那时正在孟良崮,可惜的是,10天后,张灵甫死了。

虽然他们的婚姻生活很好,两人在很多方面都很合得来,但因为年龄差距大,王玉龄并不太了解张灵甫的过去,也不太懂他在那个动荡年代做重要决定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她那时还很年轻,所能给予的就只有自己的真心,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一直在支撑着她前行。

现在,虽然她可以平静地笑着谈论孟良崮,但每当想起听到张灵甫死讯的那些日子,她还是忍不住会流泪,声音也变得哽咽。张灵甫死时,王玉龄才19岁,她的儿子才刚刚出生10天,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成了一个年幼的寡妇,可想而知当时王玉龄的处境会有多难。

不久后,她带着母亲和儿子去了台湾,刚到那里的时候,到处都在搞建设,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苦,每个月只能领取抚恤的几十斤米。

回想起自己21岁那年,王玉龄正是青春年华,虽然有很多人想给她介绍男朋友或者帮她找工作,但她都不想要,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去美国继续学习。

到了1952年,她鼓起勇气,卖掉了在台湾的房子,并拿着蒋介石给的5000美元,一个人去了美国。

她说:“我卖了房子,拿着钱去纽约大学学财会,那时候,我妈妈和儿子留在台湾租房子住,亲戚们也都帮忙照顾他们。”

一个人在美国生活,大家可能会想,语言不通怎么办?其实,王玉玲是会一点英文的,她和张灵甫结婚后,自己又学了一些,这次去美国正好用上

在美国学习的那四年,她不仅要自己做饭、照顾自己,还要给在台湾的妈妈和儿子寄钱,她就像一家之主一样,挑起了大梁,可以说,从那时候起,她的人生才真正开始了新的篇章。

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妹子,王玉龄骨子里带着一股子傲气,有一次,她去华多夫酒店应聘,那酒店从上到下全是白人,面试时,总经理故意刁难她,问她会不会操作那些机器。

王玉龄心想:我都在美国大学毕业了,连个机器都不会用吗?于是她很自信地回答:“当然会,不会我来这儿干嘛?”

总经理看她不卑不亢,最后破例录用了她,而她也成了酒店里唯一一个有色人种员工,后来,王玉龄在罗斯福医院工作。

医院里有个女的专门负责做病人的医疗卡,其实她才三四十岁,但王玉龄习惯叫她老太太,这老太太每天就做几张卡,剩下的卡片堆得像小山一样没人管。

王玉龄看不下去了,就向老板建议多找些人来学做这个,老板就说先训练她试试,结果,王玉龄只用了两个星期就学会了,而且不到一个月就把所有的卡片都做完了,连老板都对她刮目相看。

在医院工作了两年后,王玉龄又考上了美国航空公司,不过,她可不是去当空姐,她说自己的性格和家教都不适合干端盘子这类活儿,所以就选择了财会的工作。

1973年秋天,周恩来总理从海外的华人那里听说了王玉龄女士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很快就让人邀请她回国观光旅游,欢迎她回到祖国。

王玉龄一想到能亲眼看看祖国的样子,心里就非常高兴,但她又想到丈夫之前的事情,担心自己回国会有不好的结果。

不过,后来她收到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的一封信,信里再次热情地邀请她回国,这让她放下了所有的担忧。

同年9月,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王玉龄终于回到了阔别25年的祖国,还在北京秘密见到了周总理。

从那以后,她每年都回国看望亲人、访问朋友,在当时,能像她这样自由地从美国来中国的华人,只有她和杨振宁教授两个人。

王玉龄50岁那年,从美国航空公司退了休,她一次性拿完了退休金,别人问她怎么这么早就退休了,她开玩笑说:“我要开始享受人生啦!”

因为丈夫的关系,王玉龄不让儿子从政或参军,儿子张道宇后来选择了经商,王玉龄退休后,还投资了儿子的生意,她说:“我现在可是儿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呢,老太太当总监,有意思吧!”

时间过得真快,王玉龄也渐渐老了,但她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她的母亲王罗希韫活到了100岁才去世。

作为母亲的独生女,王玉龄一直和母亲在一起,从1948年开始,无论是去台湾还是后来去美国工作,母女俩都形影不离。

母亲晚年很想家,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王玉龄在1997年7月带着母亲回到了湖南跃沙的故乡,并且一直陪伴着母亲直到她去世。

之后,王玉龄跟着儿子在上海安了家,她一辈子都爱漂亮,到老也保持着光鲜整洁,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头还是很好。

就这样,到了2021年的一个夜晚,王玉龄安详离世,这位美丽了一生的女士,最终去与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团聚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