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过,广州市的一所小学门口。
学生们刚踏进校园,就看到几个机器人“老师”跟着音乐欢快起舞,手臂灵活地挥动着,好像确实在欢迎每一位学生的到来。
几位家长站在一旁,面带疑惑,“开学典礼不是应该严肃一点吗?
怎么像是科技展览?”
而学生们显然不这么想。
一位五年级的男孩兴奋地指着说:“那是机器人老师,它们就在开学第一天教我们跳绳呢!”
场面既热闹又特别。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入学体验”?
机器人迎新和AI运动吧,让开学更有科技味开学迎新仪式并不算新鲜,但这次的场景确实吸引人眼球。
在广州市的一些学校里,迎接学生的不只是人类老师,还有各种机智能设备。
比如在一所黄埔区的实验学校门口,四台宾果机器人站成一排,跟老师和学生礼仪队一起欢迎大家。
机器人扭动着身体,为清晨赶来的同学送上“早上好”,俨然成了“开学明星”。
接着,学生们走进了一块特别布置的区域——“AI运动吧”。
这里的活动可有点意思,比如跳绳、仰卧起坐甚至摸高,学生们不用担心动作标准不标准,因为墙上的智慧屏会实时记录他们的成绩并“纠正”动作。
通过简单的刷脸,学生们便能像玩游戏一样获得即时反馈。
一位小学三年级女生说,“它告诉我跳绳姿势不对,我调整了以后成绩就更好了!”
原本枯燥的体育活动竟然能这么有趣。
学生体验飞行汽车和无人机表演,感受科技的奇妙魅力如果说机器人迎新已经让学生们觉得新鲜,那么校内还有更“硬核”的科技等待着他们。
比如,一个重大的亮点是“飞行汽车”的亮相。
在一所小学操场上,学生们目睹了这个来自未来概念的科技实体。
虽然它还没有正式投入日常应用,但孩子们一个个围着飞行汽车转了好几圈,捧着书包研究起构造来。
家长则在一旁感叹,“汽车都能飞了,那以后开车会不会也变得更轻松?”
除飞行汽车,操场上空还有无人机进行花样表演。
无人机如灵动的舞者,在表演最后戳破一个巨大的气球,让五彩缤纷的亮片从空中飘落下来。
同学们的欢呼声响彻操场。
这样的视听盛宴不仅是一场开学典礼,更是一场关于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体验。
校长在典礼上鼓励孩子们,说这些新奇的现象背后都是科学技术的努力,希望大家开学后也能投入到探索新领域中去。
从非遗技艺到机器狗:科技与传统的奇妙交融如果你以为学校里只有现代科技的冷调展示,那可能会错过另一半的精彩。
许多学校专门设计了结合传统与科技的活动,让孩子们看到古今融合的美妙。
例如,在荔湾区的一场开学活动中,来自非遗项目广彩瓷的代表性传承人,亲自带来了一次“技艺课堂”。
学生们不仅近距离观察了制作过程,还试着在老师的指导下提笔描摹自己的“第一件作品”。
而让人意外的是,一旁的AI机器狗也在“凑热闹”。
它们伴随着节奏快速移动,模仿人类舞步,与学生们互动。
跳完后,“狗”还会通过监测数据告诉孩子们挥腿的速度是否达标。
当传统手工艺的精细与现代机器人技术的精妙并存,这种文化冲突带来的震撼感让在场的小朋友停不下拍手。
院士带来“科技第一课”,启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而启发孩子们好奇心的场景不止在典礼上。
开学当天,参与“科技活动”的不只有机器,还有真正的科学家。
在另一所学校的课堂上,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院士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有趣的科普课。
他从学生身边的常见物品OLED屏幕讲起,一步步介绍了它的材料构造。
这种说法并不晦涩,反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为什么手机屏幕能发光?
你们觉得材料有什么特别?”
一个小学生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折叠屏手机比普通手机耐用吗,为什么?”
院士笑了笑说,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复杂,但非常聪明。
于是他简化出一套逻辑,希望通过直观事例让孩子明白原理:“科学的背后就是从观察开始。”
这样的交流让孩子们更愿意走近科学,更愿意提出自己的疑问。
许多学生在课后围着科学家,还向他们追问更多有意思的现象。
不只是科技,更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科技开学礼只是一天,但它引发的讨论可能会回荡整个学期。
机器人和AI设备的出现,不单单是为了刷存在感,而是它们正在慢慢融入我们的日常。
无人机展示和飞行汽车这样的“大道具”引发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而科学家的互动课堂又让他们意识到,这一切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这次的开学活动不只是让孩子们感受科技,更在鼓励他们去思考如何利用科技为生活带来更大改变。
学校在传递一个重要的理念:无论是新型的科技实验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未来的主人公不应该只是观众,而应该是参与者。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或许看到了一个更充满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