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里加速慢就活该被嘲讽?这年头,买电动车难道只看谁跑得快吗?
最近比亚迪汉L EV有点火,但不是那种“哇,真香!”的火,而是被架在火上烤的火。
一帮人拿着它的加速数据说事儿,说它电机功率那么大,结果跑起来还没人家小米SU7、智界S7快,简直是“丢人”。
你说这事儿闹的,好像谁家买电动车就是为了天天弹射起步似的。
说白了,这帮人就是抓着“百公里加速”这个点不放,然后各种嘲讽。
但他们真懂车吗?
还是纯粹为了黑而黑?
你品,你细品!
要我说,百公里加速这玩意儿,真没那么神。
它就像人的爆发力,只能代表你起步那一下猛不猛,但真要比耐力,还得看综合实力。
这就像短跑运动员和马拉松运动员,一个爆发力强,一个耐力好,能说谁比谁更厉害吗?
影响加速的,可不止电机功率。
就像两个人赛跑,一个膀大腰圆,一个身轻如燕,你说谁更容易跑得快?
电动车也一样,电机最大扭矩和车重,才是决定加速的关键因素。
咱们来摆摆数据:
比亚迪汉L EV:扭矩420N·m,车重2283kg
小米SU7:扭矩400N·m,车重1980kg
智己L6:扭矩500N·m,车重2100kg
智界S7:扭矩370N·m,车重2010kg
你看,汉L EV虽然电机功率大,但车也重啊!
这就像一个大力士,力气很大,但背着个大包袱,跑起来肯定没那么灵活。
而小米SU7,车身轻巧,起步自然更快。
智己L6扭矩最大,加速快也正常。
简单粗暴地拿功率说事儿,然后嘲讽汉L EV加速慢,这压根就是耍流氓!
肯定有人要问了:那汉L EV功率那么大,有啥用?难道就是为了好看?
当然不是!
功率这玩意儿,就像人的肺活量,决定了你的持久力。
功率越大,极速越高,高速巡航能力越强。
就像高速公路上,汉L EV能跑到200km/h,其他车可能跑到150km/h就顶不住了。
而且,大功率电机能更好地适应复杂路况,比如长距离爬坡、高海拔地区。
想想川藏线,开汉L EV可能游刃有余,开其他车可能就得趴窝了。
更重要的是,汉L EV搭载了30000转的电机!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它在小扭矩的情况下,就能实现非常高的极速。
这就像一个发动机,转速越高,动力输出越强劲。
别再盯着百公里加速不放了。
它只代表车辆的爆发力,而总功率才决定了它的性能和持久力。
就像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跑得快不快,还要看他有没有毅力、有没有能力。
现在汽车评测圈,各种参数解读偏差简直不要太多。
一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故意夸大某些参数,忽略其他参数。
比如,只说加速快,不说舒适性;只说配置高,不说安全性。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自媒体评测某款SUV,全程都在吹它的百公里加速有多快,结果到了烂路上,颠得我五脏六腑都要移位了。
这种车,加速再快有啥用?
难道是为了在村头飙车?
咱们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被这些自媒体带偏了。
选车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需求,全面了解车辆的各项参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2023年比亚迪起诉那个博主索赔500万元的事儿。
据说,这个博主之前一直在网上发布一些不实信息,损害比亚迪的品牌形象。
这事儿闹得挺大的,当时我也吃了个瓜。
你说这博主,为了流量,也是够拼的。
但话说回来,做自媒体也要有底线啊!
不能为了赚钱,就昧着良心说话。
比亚迪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直接起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有警示意义的。
汽车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不能随便造谣、诽谤。
要客观公正地评测车辆,对消费者负责,也对企业负责。
话说回来,比亚迪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可不是吹牛,而是实打实的技术。
从最初的交流感应电机,到后来的永磁同步电机,再到碳化硅模块的应用,比亚迪在电机技术上一直在不断突破。
汉L EV搭载的高转速电机,就是比亚迪电机技术积累的体现。
咱们自主品牌,能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轻量化、高效率、智能化。
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让我们的汽车更节能、更环保、更安全。
别再纠结于百公里加速了。
理性看待参数,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你觉得呢?
反正我觉得,车嘛,开着舒服最重要,至于跑得快不快,who cares?
小学生才看表面,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