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是要改名叫“一汽长安”了吗?
眼瞅着总裁王俊辞职,这背后难道真有啥大动作?
2024年,汽车圈这瓜是一个接一个。
王俊是谁?
长安汽车的掌舵人啊!
正当大家伙儿琢磨着长安汽车的新能源转型要怎么走,结果人家撂挑子不干了,直接升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键是,这时间点卡的,正好赶上国家层面要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的风口浪尖上。
所以啊,这长安汽车,到底是单飞,还是合体,就成了吃瓜群众最关心的话题。
要说这长安汽车,也是挺不容易的。
这两年,国内汽车市场卷得跟麻花似的。
国产品牌像开了挂一样,比亚迪、吉利、奇瑞,一个个销量蹭蹭往上涨。
就拿2024年的数据来说,中国品牌占了整个市场的六成还多,新能源车市场更是夸张,都快九成了!
合资品牌呢?
基本上只能在燃油车这个逐渐萎缩的市场里苟延残喘,说白了,日子不好过啊。
长安汽车呢?
更尴尬。
国内市场,新能源车才是王道,燃油车基本凉凉。
可人家海外市场,卖得好的还是燃油车!
这战略方向,就有点拧巴了。
比亚迪家大业大,可以只出口纯电车;长城定位精准,国内外都玩燃油车。
长安汽车这情况,就有点进退两难了,国内国外市场需求不一样,研发、营销投入咋办?
这确实是个头疼的问题。
你品,你细品,长安汽车的财报就更有意思了。
2024年,营收是涨了,1597.33亿元,同比增长5.58%。
但是!
净利润却大幅下降,只有73.21亿元,同比暴跌35.37%。
销量是涨了,268.4万辆,同比增长5.1%。
但涨的都是海外销量,国内市场其实是在萎缩的。
这是为啥呢?原因有三:
毛利率下滑: 2024年长安汽车整体毛利率只有14.94%,比2023年下降了2.32个百分点。
特别是国内市场,毛利率下降高达4.07%。
这说明啥?
说明长安汽车的产品,竞争力还不够硬啊!
销售费用增加: 为了抢市场,只能加大市场推广和营销投入,这钱哗哗的就出去了。
研发投入增加: 长安汽车也知道,要转型升级,就得砸钱搞研发。
2024年研发投入高达151.58亿元,同比增长10%。
这钱烧的,利润自然就少了。
更扎心的是,长安汽车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阿维塔,还在持续亏损。
2023年,阿维塔亏了27.54亿元,比2022年还多亏了7个多亿。
这高端品牌,烧钱是真狠啊!
长安汽车也在努力求变。
海外市场是重点,2024年海外销量同比增长49.6%,达到了53.6万辆。
长安汽车还在墨西哥、德国、荷兰等地设立了海外子公司,加强本地化运营。
在泰国、越南等地也在积极布局生产基地。
计划到2025年,海外产能达到23万辆左右,中期目标是38万辆左右。
海外市场也不是那么好混的。
虽然没有国内这么“卷”,但国际形势复杂,风险也很大。
而且,长安汽车的海外战略,主要还是依靠燃油车。
这和国内新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是不是有点背道而驰了?
说到转型,就不得不提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了。
2024年3月29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相关部门明确表示,要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说白了,就是要让央企抱团取暖,形成合力,一起对抗国外巨头。
为啥要重组?
因为中国汽车品牌太多了,几十个品牌挤在一个赛道上,互相厮杀,内耗严重。
看看美国,就福特、通用、特斯拉;看看欧洲,就大众、Stellantis、宝马。
人家就那么几个品牌,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也得走这条路,把央企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集团。
重组的方向也很明确:就是要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
而且,还要鼓励央企与其他企业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长安汽车也在积极行动。
2024年4月,和华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要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深度合作。
2023年7月,发布了“海纳百川”计划,加强与全球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合作。
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新汽车 新生态”战略,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800亿元用于研发。
这些合作和投入,能不能让长安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还真不好说。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长安汽车必须转型升级,拥抱新能源和智能化。
就在大家猜测长安汽车的未来走向时,2024年5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等情况。
这一举动,更是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重组?
合并?
强强联合?
各种猜测甚嚣尘上。
如果长安汽车真的和一汽集团合并,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是“一汽长安”,还是“长安一汽”?
这可真是个让人期待的大戏啊!
未来,长安汽车的路,注定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