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又称“京杭大运河文化”,但不同于“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可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运河文化,是以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第二条黄金水道(张友茂说)”, 由人工河道、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运河文化区域---分七块:燕赵通惠文化区、北运河文化区、南运河文化区、齐鲁运河文化、中运河文化区、里运河文化区、江南运河文化区(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奠定以后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
大运河文化,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续以当代公元两千之初。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因此大运河文化史---时间至少有2400多年,比中国的封建王朝还要长,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四种社会形态。而长城则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专家郑孝燮和罗哲文说。
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开凿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距今已2400多年的历史。清中叶后,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大运河作用逐渐缩小。
图文编辑:黄艳生
图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