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评论员 张子涵 首席评论员 任凯
综合新民晚报、钱江晚报报道,新学期前,上海有中小学教师筹划家访,却遭到家长和学生拒绝,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不少人觉得入户家访已经是“过去式教育”。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电话、微信成沟通主渠道,部分家长担心家访是流于形式,会打乱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节奏,暴露家庭隐私等。
家访,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微信对话框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已读不回"的沉默也无法满足有温度的教育需求。面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学校育人的角度出发,家访是为数不多能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家庭出现变故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帮扶,这是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会要求班主任上门家访,并制定相应的家访完成指标。
家访的初衷却与部分家长的意愿相左,遭到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拒绝,家长配合度不高,真的是入户家访过时了吗?面对入户家访,家长们的担忧其实也不无道理。比如,为了接待老师,家里不能太乱,给上门家访的老师留下不良观感;再者,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复杂,作为家庭隐私,不想被老师知道;还有,老师知道家庭情况后,会不会带入到主观认识中,在实际教学中带入主观偏见,影响教育公平。这些都是十分具体的问题,家长的忧虑也需要正视。前不久,就有浙江家长在网上发起一项关于家访的调查,3天时间,6200多网友参与,不喜欢的投票占比85.5%,90后家长占比颇高。
面对部分家长的选择和强烈倾向,也有学校因应变化,进行了调整。比如,有的学校不再对班主任在入户家访上下达硬性指标,不明确数量,也不规定一定入户,时间、地点都可以与家长协商,可以是在学生家里,也可以是在学校、咖啡馆、茶室等公共场所。更加多元、灵活的选择,打消了家长们的重重顾虑,尊重家长意愿,也兼容了家访的初衷。这是很好的一个变化,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真诚的沟通和交流。
“家访困局”反映了数字时代家校关系的教育焦虑,这种焦虑不是无解,通过细致的工作、耐心的倾听、专业的方法,是能够化解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围绕“入户家访”的争议,家校双方只要秉持着真诚的沟通方式,相互尊重与理解,本身就不是个事。
家访制度的存续与否,关乎教育能否保持其应有的温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社会需要这种“带着呼吸声”的教育。真正的育人,永远发生在目光与目光相遇的瞬间,在茶杯端起时不经意的真诚里,在真实生活场景的细腻感知中。家访体现的教育在场性,是永远无法替代的实践智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6002dfa87a3d9eb6ce711632c36cfc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