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江南的羁绊始于少年漂泊。12岁时因中原战乱随家人迁居越州(今绍兴),青年时期漫游苏杭,江南的山水已经在他心中发芽,江南的烟雨楼台和风花雪月便在白居易的诗句里流传。
长庆二年(822年),50岁的白居易主动请任杭州刺史。到任后他并未沉醉于"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闲情,而是着手解决民生问题:疏浚李泌开凿的六井恢复供水系统,解决百姓饮水难题;主持修筑钱塘门外的"白公堤"(非今西湖白堤),建立蓄泄机制调节西湖水位,使周边千顷农田免受旱涝之灾,并撰写《钱塘湖石记》刻碑记录治水经验。
他组织工匠更换竹制引水管(笕),重新疏通西湖至六井的水道,恢复城市淡水供应。这一工程与水利专家李泌的遗产相呼应,解决了"水泉咸苦,居民零落"的困境。
公务之余,他留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至于后人因敬仰而将白沙提更名"白堤"。离任时他更将俸禄留存官库作公用基金,用于西湖维护,规定"若岁旱,请放湖水灌田,官收其利;若岁丰,则量事开浚",此款延续五十余年直至黄巢起义。
宝历元年(825年),55岁的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虽心向归隐,仍主持疏浚山塘河并筑堤(今七里山塘),连通虎丘与阊门,改善水运兼利灌溉。政务间隙写下《正月三日闲行》,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记录苏州水城风貌,更在给刘禹锡的信中调侃:"水国多台榭,吴风管尚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仅任职十月便因病离职,苏州百姓"刘禹锡《白太守行》记载"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晚年退居洛阳时,他作《忆江南》三首,其中"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道尽眷恋。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始终与民生相连:杭州的"一湖水"为救凶年,苏州的"红栏桥"便利商旅。其诗句少有纯粹的风月,多在美景中沉淀着治世理想,正如《别州民》所云:"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