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家人,毛主席影响他入党,周总理率5位元帅为他执绋抬棺

在河之北 2020-01-20 16:30:42

1954年12月7日,在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路上,有一支超送葬队伍规格至高,十分引人注目。走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绋,特指出殡时拉棺材用的大绳;执绋送殡,是表明和死者的亲密关系及对死者的尊重)的是周恩来,彭真、陈叔通、吴玉章、徐特立等同志紧随,这是文官队;右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紧随,这是武官队。在八宝山,周恩来总理眼含热泪带领众人向逝者做了最后的告别,这是历史深处一幕感天动地的画面。

这位逝者是谁?怎能获得这样高规格的葬礼。

这个人叫杨立三,他曾经把病危中的周恩来从草地中抬了出来。

1935年8月,中央红军长征途到达四川毛儿盖的时候,周恩来突然发起了高烧,肝部肿大,陷入昏迷。经医生检查,肝炎已变成肝脓疡,急需动手术排脓。这个当时根本无条件做到,只能采取保守疗法。医生建议冷敷,毛泽东得知后,立即派了几名体力好的战士火速去60里外的雪山顶上取来冰块,敷在周恩来的肝部上方,以免炎症继续往上蔓延。彭德怀下了死命令:“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一百门大炮,也要把周恩来抬出去。”干部团团长陈赓亲自当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主动加入担架队。

草地都是沼泽泥泞,即使是空着手也不好走,何况是扛着担架,两天下来,杨立三的肩膀就磨烂了。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有等到晚上大家都睡了,他才小心地把肩膀清理一下,第二天继续扛。就这样,一连走了6天,终于把周恩来抬出了这片“死亡之地”。杨立三也累倒了。如果没有他,敬爱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不知道该如何书写。救命之恩,周恩来没齿难忘。

杨立三,1900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户农民家庭。20岁时加入了湘军,后来还加入了国民党,并出任区党部监察委员。五卅惨案后,他在参加了农民运动讲习会时,被毛主席的演讲所深深吸引,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充分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还参加了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副官、红十二军军需处长、党委常委、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经理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部长等后勤工作。在负责军队后勤工作的时候,他不仅保障了军需民食,而且还实现了收支平衡。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和朱德都亲自给毛主席打电话,希望将杨三立调到前线八路军指挥部主持后勤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了当年著名的淮海战役后勤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总理的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被誉为国家和军队的“红色管家人”。

1954年,杨立三被查出患有脑癌,前往莫斯科治疗。最终因抢救无效在莫斯科去世,享年54岁,未能赶上1955年授衔仪式。

杨立三出殡时,周恩来一定要为杨立三抬棺,杨的家人过来劝阻,怎能让总理抬棺呢。周恩来满怀伤悲地说:“当初在红军长征过草场时,我因为生病无法行走,眼看就在命丧草地,是杨立三把我从草地上抬出来,让我从死里逃生。杨立三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如果我今天不给他抬棺材,心里一定会很不安。虽然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但共产党人不是无情无义的人。而且我良心上也会过意不去,我要不亲自送杨立三一程,他在九泉之下也会不高兴,也会说我无情义。”

13 阅读:379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