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都渴望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说是书房可不是一幢房子都用来读书写字,在当下令人头痛的房价下,能有一间十来平米的房间专用做书房就不错了。古人读书的地方讲究的叫书屋,说是书屋其实可能是一幢房,屋里有大大的条几,满面墙的书架,加上一张床几个博古架,养上几盆绿植,便是这样了。
一些历史名人的书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馆”、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陆游的“书巢”、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刘颚的“抱残守缺斋”、鲁迅的“绿林书屋”、齐白石的“百梅书屋”、毛泽东的“菊香书屋”等等,这些书屋早已伴随着他主人的声誉青史留名。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也有一座刻在历史长河中的书屋,那就是“蕉林书屋”。
古城正定九朝不断代,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一不留神你就会发现一段段残垣断壁,一块块灰瓦青砖,呈现着历史的痕迹,藏着古城的历史密码。位于古城文化街上208号这处历史遗迹——“蕉林书屋”,是古城十处国宝之一的梁氏宗祠的附属建筑。
“佛见佛笑”
正定历史上名人层出,有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浑身是胆的赵子龙、民国内阁总理王士珍等等。“一堂荣五代”的梁家,可谓人才济济。明朝洪武年间,正定梁氏一世祖梁聚携家眷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梁家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梁梦龙“梁阁老”时期开始兴盛。梁梦龙(1527——1602年),明嘉靖进士,后因功升兵部尚书,再晋太子太保。梁梦龙性格直爽,无所避讳进谏,终遭弹劾去官,在真定家活了19年后离世。曾孙辈出了“一门三进士”,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皆科甲折桂,官位显赫,同列“九卿”,时称“三梁”。梁家五世中枢,有9位入正定历史名人名谱。
若论政绩影响力,梁清标比不上官至吏部尚书的曾祖父梁梦龙,但这位苍岩先生以“文”著称,“蕉林书屋”让他留名青史,光耀千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从这一方面来说,梁清标的历史贡献又不是他的曾祖父所能比拟的。
梁清标生于明朝万历48年(1620年),字玉立,号苍岩,别号蕉林。他自幼天资聪慧,13岁补为诸生,曾先后三次参加乡试,次次都是独占鳌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考中明朝最后一榜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他归顺了大顺政权,原官职留任。几个月后,清军入关,李自成败走,梁清标仍以原官留任,任翰林院编修,但多了一个“贰臣”名号。作为一个文人,面对“城头变幻大王旗”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谁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矛盾与挣扎。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梁清标一直珍藏一枚“净心抱冰雪”的印章,这是他的心声,是打开他灵魂的钥匙。
在清朝戴着顶戴花翎的日子,梁清标连着三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学士,做到吏部尚书。康熙五年(1666年),他被调补礼部尚书,后来担任会试主考,为朝廷推荐了一百多名真才实学的士子。梁清标性格中有着文人“倔强”的一面,他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人,被革职回乡。
从峰顶到低谷,一切恍然如梦。梁清标重走了曾祖父梁梦龙的老路。
人生不是总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有低谷也有挫折。回到正定的梁清标没有一蹶不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摆脱了政务繁冗缠身,无官一身轻的梁清标开始亲手修葺城内的老宅,为藏书楼起斋号“蕉林书屋”。每天陶醉于书海画卷之中,日子过得舒坦而惬意。
梁清标曾给康熙当过帝师,他渊博的学识给康熙留下深刻印象。康熙没有忘记这位大学士,他巡视正定时在隆兴寺特诏梁清标陪驾。康熙和处于人生低谷的梁清标开了个玩笑,或许也想看看他的襟怀。
康熙在天王殿看到敞怀大笑的弥勒佛,转身向梁清标问道:“佛见朕笑是何意?”梁清标答:“是因为佛见了佛的缘故。”康熙闻言笑意洋溢,突然又问:“那佛见了你笑又是何意?”梁清标从容回答:“是笑奴才不成材,躲在家中偷闲,不能为朝廷分忧。”康熙再也憋不住了,哈哈大笑,回到京城后便下旨以尚书起用梁清标,次年,梁清标补刑部尚书。
这段传说在正定流传已久,脍炙人口。清宫电视剧推波助澜将其移花接木,嫁接到乾隆和纪晓岚身上,还有的转到乾隆和刘庸身上。若论真伪,我们只能说康熙是乾隆的爷爷,谁是原版也不需要打官司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梁清标又破例以户部尚书的职衔负责兵部尚书的职事。几年后又升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这期间奉敕监修《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典籍,并任《明史》总裁官。
天下文人的芭蕉情结
康熙六年三月(1667年),梁清标充会试主考,因与人意见不合,被“京察解任革职”。“公即翩然归里,手葺蕉林书屋,赋诗饮酒,优游泉石间,有终焉之志。”
回到正定后,他开始着手建筑蕉林书屋,这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式样,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青瓦覆顶,在这间老屋可以看到屋脊圆弧顶的造型,梁间用狭窄的垫板,板下以荷叶墩撑托,下为额枋,柱础为覆盆式。房梁的荷叶墩,这样别致艺术的造型现在已面临着失传。屋前种植银杏、海棠以及梁清标最喜爱的芭蕉,玲珑秀美的太湖石当然也不可或缺。这是资料中的蕉林书屋。
关于蕉林书屋的建筑及斋名缘起,梁清标在《蕉林书屋图小序》中说道:“蕉林书屋者,予之所构以藏书而燕息咏啸于其中者也。予性不敏,不能博闻强记,以窥夫古人之学,顾好买书,奉钱恒苦不给。见人则求所未见书,得遇故人,辄怡然累日然。率不能读也,久之所蓄益多。又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于是筑室布席拥其间,自谓南面百城不以此小。畦种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渴而澹尘也。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曰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
芭蕉向来是中国文人借以抒发情怀的绝好载体,已氤氲成中国文化长廊一道独特的风景。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等。最普遍的都能道一句“雨打芭蕉”。文人们都喜欢芭蕉,大概是雨点子落在大大的芭蕉叶片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读出自己的解读,而引发出无限的情思和灵感,境界绝妙,韵味独具,从古到今,还将远行。
梁清标将自己的藏书楼起斋号“蕉林书屋”,是源于怀素“绿天庵”的那段逸事。他仰慕怀素“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于“绿天庵”的高致情趣。“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曰:绿天。古人高致如此。”还有一点,是他喜欢芭蕉的青翠和舒卷自如,“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在书屋窗前,“畦种芭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而澹尘也”。
书屋落成他作《江城子·书屋落成》,词中有句:“恩赐闲居容懒慢,身外事,付天公。”
梁清标在这里写下了《蕉林书屋歌》。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叹。
主人疏放麋鹿性,小筑茆茨爱幽靓。地偏偶结陶潜庐,客至暂开蒋诩径。
种蕉阴阴如绿天,北窗长日疑小年。攒茎抽叶布清影,赤日障蔽空堂寒。
倚槛数竿竹,仿佛潇湘浦。秋晚畦流漠漠云,夜凉帘卷声声雨。
主人乐此长闭关,檐花如绮图书闲。当门不种钩衣草,入室频移幽谷兰。
车马九衢任杂遝,坐拥万卷心悠然。焚香偃仰复何事,萧飒志在沧洲间。
尘壒纷纷安所极,独上元龙楼百尺。自笑平生与世违,且对蕉林共晨夕。
出门波涛滚滚来,仰视浮云兴太息。
这首《蕉林书屋绝句》,则是展示了他恬淡闲适的心态。
淡烟晴日满帘栊,春色依依上小红。
客为看花频载酒,海棠开否问东风。
梁清标一生诗词创作颇丰,所著《蕉林诗集》18卷,共收诗作2163首,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首。笔者揣想,这些诗作大部分应该是在蕉林书屋创作的。
收藏甲天下
梁清标在回归故乡后的岁月里,那粒久藏于他心中的理想种子终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是他的著述与书画收藏。这才是他的精神追求,他的放飞梦想所在。宦海生涯的险恶多变,哪如自家炕头的逍遥自在。梁清标在自己掌控驾驭的世界中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终成正果。
学术上,他成为引领清代词风数十年的词人和一代书画收藏大家。著有《蕉林近稿》、《蕉林文稿》、《蕉林随笔》、《蕉林词》等诸多文集流传于世,其中《棠村词》等被作为百家名词收入《清名家词》等选本。评论界认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隽雅、秀丽朴实。
收藏上,他以他的“蕉林书屋”在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大清畿辅先哲传》称其“搜藏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属甲天下”。被誉为清代收藏甲天下的博物馆。
梁梦龙的曾祖父梁梦龙在雕桥的乡间别墅,收藏各种图书典籍上千册,梁清标继承了曾祖父的遗产又远远超过了曾祖父。他倾尽所有,搜寻各种没有刊印的珍贵孤本图书。“蓄古书数十万卷”,成就“收藏甲天下”之美誉。
蕉林书屋藏书多达十余万卷,自晋、唐、五代至宋、元、明的名家墨迹尽行搜罗,其中有宋拓本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阎立本《步辇图》以及宋徽宗《柳鸦芦雁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珍品。这里既有流传有绪、见于前贤著录的宋元名作,亦有未见前人著录、没有前贤题记的真迹。凡经过他鉴定盖有收藏印章的书画,大多是真迹。他所藏书画均亲笔题签,由高级装裱师装裱,所用印章、印泥都十分精美,后人不易仿造。书画上常见的鉴藏章有“河北棠村”、苍岩子”、“蕉林居士”、“蕉林书屋”等。他的鉴藏印章一般较小,还一向把印章盖在不影响画作本体的地方,章而不显,显示对书画者的尊重。
梁清标曾见一幅画画轴毁坏严重,绢也被烟火熏暗,独具眼力的梁清标见所绘的是《西园雅集》的内容,断定是真迹后于是毅然收购,最后确定为李公鳞的手迹。
清初刻帖之风盛行,为让更多的人观赏到名家笔墨的风采,他做出决策:从藏品中精心选出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兰亭序》、杜牧的《张好好诗》和颜真卿的《竹山堂联句》等一大批名帖,请著名雕工精心摹刻成《秋碧堂法书》刊行于世,成为梁清标极有影响的名帖。王羲之的兰亭序宋拓本原为北宋徽宗内府收藏,在拓本首页右上角有“宣和”半印。南宋时归游景仁所有,拓本末页上角有“游氏图书”收藏印。梁清标获得此帖,加“蕉林书屋”印。
有关统计,蕉林书屋蓄古书数十万卷。其中经梁清标鉴赏收藏的法书 108件,多为晋唐、宋元明历代名家名迹。收藏古画511件,其中有晋至五代、宋元的绘画作品349件,明清绘画87件,大多都是价值连城、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当时著名书画家翁方纲称梁清标“图书之富甲天下”,风头远远超过宁波著名的“天一阁”。当时人认为,历代私人收藏家,论数量,当首推明末项元汴;论质量,首推清初梁清标。据有关数据,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蕉林书屋藏品多达160余种。蕉林书屋是镶嵌在中国书画收藏桂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繁华消歇霸图尽,亭台何处空咨嗟。”
康熙三十年(1691年),72岁的梁清标生命历程走到终点,远离了成就他荣耀的蕉林书屋,远离了他心爱的故土正定。
曾经,梁清标在游览正定名园“潭园”废墟时曾写过一首《潭园歌》:“我为潭上人,不见潭上花……繁华消歇霸图尽,亭台何处空咨嗟……古来富贵几人在?朱楼金屋余青莎……”“繁华消歇霸图尽,亭台何处空咨嗟”。
花开花落,世事沉浮,天地轮回,一切皆有法度。蕉林书屋也没能躲过“潭园”式的命运,富不过三代。梁氏家族也未能逃脱这个宿命。
梁清标辞世70年后,未出三代,这座名闻天下的书屋便在梁家子孙的手中渐渐衰落。梁清标的孙子梁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以绍兴知府未赴,引疾归田”,家道中衰,家况愈落,梁清标耗尽毕生心血的藏品被他的子孙老鼠搬家掏空了。藏品中有部分回流宫廷,有的渐散佚民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为维持奢靡放纵的生活,曾多次盗卖故宫珍稀字画。其中就有从蕉林书屋流出的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卷上“蕉林”的名章清晰可见。现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日、英等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中国书画中,都有蕉林书屋的旧藏。画面上清晰的“蕉林”“蕉林书屋”“棠村品鉴”等钤印,映证着曾经的荣耀。
上世纪五十年代,蕉林书屋成为正定县的公产房,经过简单修复并对门窗进行更换后,供人居住。从此,一代“富甲天下”的书屋,沧桑巨变后成为寻常百姓家。当年1000多平方米四合院端庄、恬静、大气、庄重,现在只有200多平米。伫立在院子里,虽然一墙之外就是市声喧闹;但仍然感受到一种世外桃源的恬静,心里安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书屋早已浸透了主人的气质、风骨倘或还有永不消逝的精神灵魂。
院落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伸张的枝叶迎向金灿灿的阳光。人说这是当年梁清标所栽种的,清标远去,它就是蕉林书屋的主人,注视着星移斗转时易世移,虽饱尝岁月沧桑,生命力却依然蓬勃,好像在痴情默默地等待主人回来。“蕉林书屋”,给人几许惆怅。
“蕉林书屋”里那些曾倾满其主人心血和体温的书画珍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园地的瑰宝,就像院落中的银杏树,根植正定,历经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枝叶繁茂,风韵犹存。
梁清标远去了,但他的故事在熠熠生辉继续流传;书香散了,但蕉林书屋的原址还在,那散落在文化草原的星火还在,在正定孕育,在广袤大地蔓延着,复活、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