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钱学森这个名字在中国和全世界都很有分量,和“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紧密相关,人们都称他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贡献非凡,然而,他的子女钱永刚和钱永真,虽然选择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却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那么为什么他的女儿定居在美国?为何钱学森的子女会有如此不同的选择?
信源:凤凰网2012年3月5日《钱学森蒋英女儿钱永真:继承母业 走音乐之路》
钱氏家族钱学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钱家历史源远流长,其源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钱镠王。钱氏家族代有读书人,人才辈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钱学森的爹,钱均夫,是钱镠的第32代后人,他的人生故事也相当精彩。
钱均夫,杭州丝绸商人家里出生的,早年上了求是书院(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接受了挺新潮的教育。
之后,他东渡日本留学,在那里与鲁迅、许寿裳、经亨颐等一批进步青年缔结了深厚的友谊,一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命运上下求索,有人选择革命,有人选择学医,有人选择实业救国,而钱均夫始终坚信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石,矢志不渝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1908年,钱均夫完成学业回国,后来在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教书,把一生都投入到了教育工作中。
他明白教育非常关键,不仅在培养下一代上下功夫,也花了很多心思在儿子的教育上。
钱学森自幼便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成长,钱均夫不仅注重培养儿子对知识的渴望,更注重引导他独立思考,挖掘他在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天赋。
钱学森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广泛涉猎书籍,这激发了他对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
钱均夫对阅读报纸极为热衷,1907年,他于报纸上留意到有关“天空飞行”的新闻资讯。后来,在1932年的一次演讲中,他激励众人研习航空知识。
这种对新知识的敏锐嗅觉和对科学的远见卓识,无疑对钱学森日后选择航空航天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22岁之际便撰写了其首篇有关飞行的论文,这或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父亲的思想交流,亦是钱均夫教育方法卓有成效的见证。
1934年,对钱家而言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章兰娟阿姨不幸因病离世,让全家人都感到非常难过。
钱学森成功斩获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奖学金,这无疑预示着他即将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钱均夫为舒缓丧妻之痛,暂搁工作,从杭州徙至上海,一头扎进佛经研读之中,且借此机缘结识了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抗战开始后,钱均夫因为健康问题就一直没有再继续工作。
而此时,远赴重洋的钱学森,则在科学的道路上开始崭露头角。
除了钱均夫之外,钱氏家族还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例如: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钱钟书、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钱玄同、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伟长和钱三强,以及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等。
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共同构筑起钱氏家族的辉煌家世,亦为钱学森的成长给予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正是这样的家族传承和文化积淀,孕育了钱学森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人格。
钱学森与蒋英钱学森成就卓著,而这背后,妻子蒋英的支持功不可没。钱学森和蒋英的缘分,从他们小时候就开始了。
蒋英之父蒋百里乃颇负盛名的军事思想家,他与钱均夫交谊甚笃,钱学森与蒋英两家交谊甚笃,二人自幼相识。
钱学森妈妈超喜欢蒋英,甚至想认她做干女儿,因此,年幼的蒋英曾一度在钱家生活,钱学森便是她年长八岁的“哥哥”。
然而,儿时的玩伴并没有发展出太多共同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钱学森远赴美国深造,在科学的殿堂里孜孜以求;蒋英则前往德国柏林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12年光阴转瞬即逝,1947年钱学森回国探亲,彼时他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教授。
他回来不光是看看家人朋友,参加学术活动,还肩负着一个挺关键的使命——办完件人生大事。
此时的钱学森,不仅拥有令人艳羡的学术成就,更有良好的家世背景,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黄金单身汉”。
然而,在众多追求者中,钱学森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一个人身上——蒋英。
蒋英在上海成功举办个人首场独唱音乐会之后,便开始受到音乐界的瞩目。
钱均夫帮着,钱学森和蒋英又碰上了,多年的分别并没有冲淡他们儿时的记忆,反而让他们对彼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钱学森被蒋英的优雅气质和音乐才华深深吸引,而蒋英也对钱学森的学识和人品心生敬佩。
钱学森对蒋英的感情表达得很直接,他对蒋英的喜欢毫不隐瞒。
蒋英听完钱学森的演讲后,钱学森送她回家。到家后钱学森并未急着离开,察觉到气氛略显尴尬,蒋英便提议给钱学森放一张自己喜爱的唱片来听。
钱学森竟然推掉了,这倒让蒋英有些吃惊。钱学森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诚恳地询问蒋英:“你愿意跟我一起去美国吗?”
蒋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求婚,一时有些懵懂,旋即赶忙予以拒绝。
在她看来,爱情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这样单刀直入。
然而,钱学森并没有放弃,他多次拜访蒋家,表达自己的诚意。蒋英被钱学森的真挚感情所感染,最后接受了他的求婚。
1947年9月17日,钱学森与蒋英于上海和平饭店缔结良缘,二人的婚书名为“鸳鸯谱”,婚事皆由钱均夫悉心操办。
蒋英婚后选择了放弃意大利那家大歌剧院的演出机会,跟着钱学森去了美国。
这段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也为钱学森的科研事业增添了无限动力。
那么他的儿子和女儿是谁?他们是否继承了钱学森对于科学的热爱?
儿子钱永刚钱永刚乃钱学森长子,他亦对科学满怀热爱,然而,他所行之路却与父亲大相径庭。
钱永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青少年时恰逢国家动荡不安,其求学之路遂屡经波折。
他经历了两次辍学,直到30岁,高考恢复后才重回校园。
生活困难重重,钱永刚却未让对知识的热情熄灭,凭借不懈努力,他成功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还选定计算机科学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在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迅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毕业后,钱永刚决然奔赴美国,就读于其父母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以继续深造,且顺利斩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留学让他的学问眼界拓宽,让他见识了国际先进的科研成就,这对他的研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面对海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和发展机遇,钱永刚并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中国的科技事业。
他的父亲钱学森当年毅然舍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坚决归国贡献力量,这与他如今的抉择颇为相似。
回国后,钱永刚在计算机界成就斐然,既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也积极投身于培养年轻科技人才的工作中。
他培养了上百名博士和硕士,现在这些学生都成了计算机领域的关键人物,在中国乃至全球推动了科技进步。
钱永刚不仅是科学家成长的轨迹,也是他作为教育者无私付出的故事。
他以自身行动诠释“传道授业解惑”之真谛,把知识的火种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他低调务实,从不张扬自己是钱学森的儿子,而是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赢得世人的尊重。
女儿钱永真钱学森的女儿钱永真对艺术情有独钟,从小就像是个天生的艺术家,这可能与她的妈妈蒋英,一位知名音乐家及作曲家的背景有关。
钱永真成长于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之下,对音乐的热爱在其心中潜滋暗长,且日益深厚。
她的家中总是回荡着优美的旋律,母亲蒋英常常在钢琴前弹奏,并悉心指导女儿的演唱技巧。
在母亲的熏陶下,钱永真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纯净而动听。
她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踏上了专业音乐学习的旅程。
在音乐学院的学习生涯中,钱永真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的嗓音甜美动听,演唱技巧日臻成熟。
毕业后,她决定回到母校教书,想把自己的音乐才华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学子,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动了钱永真心中的梦想。
她明白,要想成为顶尖的音乐家,光在国内表演是远远不够的。
她应当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聆听更多元的音乐,感受更丰富的艺术文化。
她最终决定,要去美国定居,当时做出这个选择,肯定挺需要勇气的。
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亲人和朋友,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意味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未知的困难。
钱永真为了追逐音乐梦想,毫不犹豫地踏进了陌生的国度。
她多次参与国际比赛与演出,歌声征服无数观众,于世界乐坛渐露头角。
她的歌声不仅技艺高超,还散发着东方艺术的魅力,通过音乐,她把中西文化连在了一起,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韵味。
尽管身在海外,钱永真始终心系祖国,她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变化,牵挂着父母的健康。
从钱学森到钱永刚、钱永真,再到他们的子女,钱学森家族的故事跨越了几代人,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时代赞歌。
笔者认为钱学森不仅是个顶级的科学家,还是个了不起的家长和教师。
尽管孩子们走的路不同,但都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出力,他们的经历鼓舞着无数中国人,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