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倒塌35年后,德国再次站上战略十字路口。基民盟总理候选人默茨在2月21日电视访谈中抛出的重磅炸弹——呼吁与英法讨论核共享,彻底撕碎了德国政坛"亲美"的遮羞布。这位传统亲美政客的倒戈,恰逢特朗普政府威胁退出北约集体防御条款,而德国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与万斯副总统的"慕尼黑密会"更让柏林脊背发凉。戏剧性的是,就在三周前,默茨还承诺当选首日将实施边境管控以"阻止非法移民",如今却把安保议题摆上优先议程,这种立场反转折射出德国安全焦虑的极速升级。

1. 德国内政的生存博弈
民调显示,联盟党30%支持率与选择党20%的紧追态势,迫使默茨必须打出"安全牌"。其核战略转向暗含双重算计:既截流选择党票仓,又安抚因《反媾和法案》激化的民族情绪。这种精妙平衡在巴伐利亚持刀袭击事件后更显必要——当默茨的移民管控承诺遭遇现实安全威胁,核威慑议题成功转移了公众注意力。
2. 欧洲核武库的重组密码
法国290枚与英国225枚核弹头的家底,在美俄各5000+的庞然大物前犹如杯水车薪。但马克龙提出的"联合威慑演习"与默茨的"核共享"形成微妙共振,暴露出欧洲核力量整合的深层动机:通过分摊维护成本(法国核武年耗资超GDP2%)和决策风险,构建"廉价版核保护伞"。这种"抱团取暖"与波兰推进的"军事申根区"形成东西呼应,正在重塑欧洲防务架构。

3. 跨大西洋信任的崩塌时刻
特朗普政府"3500亿美元打水漂"的乌克兰援助指责,与万斯副总统晾晒朔尔茨的"慕尼黑冷遇",彻底激怒德国精英阶层。默茨团队内部文件显示,其转向英法的实质是启动"去美国化B计划":当美军可能撤离莱茵兰基地,德国必须抓住法国核潜艇与英国三叉戟导弹这两根救命稻草,即便这意味着放弃二战后坚守的"无核道德牌坊"。
影响预测:地缘板块的连锁震动1. 法德轴心的军事化转型
马克龙将军费提至GDP5%的豪赌或将获得德国实质性响应。两国可能在2025下半年推出"欧洲核威慑路线图",不排除重启"欧洲军"概念。但这种"应急联姻"暗藏危机——巴黎掌握核按钮的绝对控制权,恐将加剧德国民众的"次级盟友"焦虑。

2. 东欧防务的离心倾向
波兰等国对"法德核保护"的可靠性心存疑虑,这从华沙加速采购韩国K2坦克可见一斑。立陶宛外交官透露,波罗的海国家正秘密接洽英国,试图构建"北翼核盾牌",这种"多边押注"可能分化欧洲防务阵营。
3. 全球核扩散的多米诺效应
南非国际关系研究所警告,德国核政策转向可能刺激沙特、土耳其等地区大国加速拥核进程。特别是在伊朗核门槛突破的背景下,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正遭遇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挑战。

默茨的核战略豪赌,本质是中等强国在超级大国博弈间隙的挣扎求生。当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撞上朔尔茨的"欧洲觉醒",柏林试图在核威慑领域复刻欧元区的货币自主神话。但残酷的现实是:法国核武库现存290枚弹头仅够覆盖45个战略目标,而莫斯科周边就有300+高价值军事设施。这场"自主化"运动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立即改变力量平衡,而是为欧洲争取与华盛顿讨价还价的筹码——毕竟,当默茨公开质疑"谁掌握核按钮决策权",他真正想说的是:德国拒绝再做大国棋局中的沉默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