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男生被要28万8彩礼写信给县长求整治”的一问一答报道瞬间引爆舆论。
一问是,一网友通过“领导信箱”请求县长整治当地高价彩礼。大意是,自己是在校大学生,跟女友相识一年,互相很喜欢对方。各自将谈对象的事告诉双方父母后,女友的父母表示本县最低彩礼28万8。因为自己家里掏不出那么多彩礼,恳请镇原县(甘肃庆阳)可以用强有力的态势整治高价彩礼。
一答当然是“很标准的”,一方面提到了“调查核实”情况,也就是近年来县里婚嫁彩礼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对于网友提到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的三个治理措施:健全机制、靶向政策、加强引导。最后便是总结婚嫁彩礼会逐步降低直至实现“零彩礼”。
一定程度上,男生写信给县长求整治高价彩礼,要是完全出于公共诉求,也就是希望高价彩礼别成为有情人的拦路虎,这是没问题的。但是透过信中的逻辑,总觉得小伙子是打着公心的幌子实现私心的诉求。
具体的逻辑不难理解。男生称自己跟女友还在读书,根据信中的行文,大概是大二大三的样子。而他之所以写信给县长求整治高价彩礼,应该是希望女友家人能受到政策影响,最终实现他少给彩礼的目的。当然,他也不是干脆不打算给,也提到自己所在的县里彩礼是12万多。
这么做对不对,从事理上讲,只要没影响到别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基于婚姻的本质,以及世俗层面的婚姻建构,男生这么做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因为感情是感情,婚姻是婚姻,混为一谈显然是不成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地虽然都在高调宣传“零彩礼”,但是真实的婚嫁中,能实现“零彩礼”的却往往不是硬政策,而是软观念。也就是,只有双方家庭在婚恋问题上觉得彩礼不是最重要的,才可能实现“零彩礼”。
对于这个问题,各地之所以给零彩礼加上引号,也是觉得暂时不可能完全实现婚嫁零彩礼,只能说彩礼相对符合当地的情况就算“零彩礼”了,因为从根本上讲,彩礼属于婚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存在到底好不好,完全取决于背后的社会谱系是什么。
比如婚恋观是怎样的,性别文化是怎样的,经济秩序是怎样的,也就说彩礼多、彩礼少背后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决定的,而非是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另外,如果说父母“包办婚姻”(彩礼层面的要求,不是过去那种绝对包办)违背自由结婚的准则,那么男生写信给县长求整治,何尝不是另一种“包办婚姻”(为了降低彩礼,把私人问题公共化)。
坦白讲,两个人还在念书,这种时候女友父母提出如此高要求,那么自己拿不出来,最好也是跟女友先商量怎么解决。比如通过自己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最终自己掌控自己的婚姻;又如让女友慢慢说服父母,把要求降下来;再如反正还在念书,好好处理好自己的学业、工作、感情,关于结婚彩礼的问题慢慢解决,毕竟哪家父母要是真的爱自己的女儿,还能因为彩礼不让女儿结婚,除非觉得男生真的不行。
可现在商量还没有商量(信中写道:我就不敢说我家里掏不出那么多彩礼),转身就写信给县长求整治,虽然不是要求县长直接整治未来的岳父岳母,但是这事处理的总让人觉得有些怪诞。毕竟如此男友、如此未来女婿,哪家姑娘,哪家岳父岳母敢继续相处。
所以相关报道和话题下的评论区,女性网友自然是群情激愤的,最典型的是“那你去找不要彩礼的”,最关键是,连男人们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在评论区炮轰“嫌人家要的多就举报,真是把男人们的脸都丢尽了”。
怎么说呢?28万8彩礼高还是低另说,大家首先觉得这么做有些难以理解,甚至从县长层面讲,估计看到“举报信”也是很难为情,毕竟这种事也只能引导,很难让县长出面跟女方的父母说“你们要的彩礼太高了,往下降一降,不然就如何如何”。所以看到“长篇大论”式的回答,只能说县长层面也只能给出这样的标准回答,至于男生的困境,终究还需要他自己去解决和面对。
甚至从事情的发酵来看,如果这件事传到女方父母的耳朵里,估计这门婚事很难成了。因为高价彩礼本身涉及的是观念的问题,但是当观念问题变成为人处世的问题时,事情的性质就从分歧走向对峙了,所以舆论层面总体上不看好这门婚事,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说回高价彩礼,“给得起”当然就不算问题了,主要是“给不起”的情况下,双方应该把重点放在别的指标上,比如感情、又如能力、再如人品。总之婚恋不是铁板一块,最终的目的是寻找幸福,而不是为寻找幸福的指标。也就是说,就算引导“零彩礼”,也不是让人们干脆不看重物质基础,而是不把物质基础绝对化。
由此再去审视男生的举报操作,只能说小伙子有点太年轻,不仅不懂世俗婚姻是啥,更不懂如何处理世俗关系。说实话,法律上再提倡婚姻自由,政策上再提倡爱情至上,那么回到现实中,你还真能让女友为了跟你结婚,让她跟父母闹翻脸?
如此说,就想强调,在解决“给不起彩礼”的问题上,绝对有比“给县长写信”更好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很可能还会把事情引向决裂。不仅让女友的父母下不来台,也会让女友一家觉得这个未来女婿“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