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挖出六枚银锭,张献忠留下的“藏宝图”,民国就有人开始挖宝

纪墓人 2025-01-20 16:15:54

成都彭山挖出七枚银锭,银锭牵扯出民国时期的挖宝事件,这或许和张献忠有关?张献忠的宝藏到底藏在哪?

前言

2005年4月20日的成都,一个普普通通的早上,所有的事物都在照常进行。就在距离成都不远的彭山县的江口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说有人挖到宝贝了。可民警到场后,宝物早就不翼而飞了。

据报警人描述,这里本来是有支施工队的,结果挖土机一铲子下去就挖到宝贝了,宝贝就被人抢走了,只剩下一根破木头。专家到场后一眼就看出这是青冈木的碎片,民间传说,青冈木就是张献忠藏宝的工具。

青冈木中银锭

相传明末时期,张献忠突然率领船队来到江口,并在此投放下巨额的宝物,而当年夺宝的士兵都被张献忠灭了口。张献忠当初率兵起义,短短几年内就将明朝的几个王府洗劫而空,所以他能拥有大量的财宝并不让人感到奇怪。但1646年时,张献忠突然死于四川,在他死后,他的巨额财富就一夜消失了。

张献忠的宝藏去哪了?

事发的三天后,民警找回了被哄抢的七枚银锭,有一点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枚银锭过于粗糙,银纹笔画歪歪扭扭的,周身也布满了气泡。而且这些银锭上,铭文描述的出土地并没有四川,一个木桶中的银锭共产自五个地方。其中一枚上刻有沅陵县和崇祯十年的字样,崇祯十年就是公元1937年,这一年张献忠退守于湖广一带,沅陵县就在张献忠的实力范围内。专家灵机一动,将银锭的产地连在一起,立刻就绘画出一副清晰的张献忠作战路线。这能不能证明这就是张献忠的宝藏呢?

但来自成都的考古专家袁庭栋,直接说这是赤裸裸的炒作!袁老是国内最早研究张献忠宝藏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认为江口所处地,如今虽然并没有什么船只通行,但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时期,作为岷江的交汇处,江口一直都是个重要的水码头。千百年来,总有人会将物品不小心掉进江中,这并不能证明这就是张献忠的宝藏。而且他根本不相信张献忠的宝藏在彭山县,理由源于成都商报上的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张献忠将宝藏埋在了成都望江楼下的锦江河底,并留下了一张藏宝图。

1938年,川军的将领幸蜀峰意外得到了这张藏宝图,于是他将秘密以手稿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从手稿中的第三页看起,幸蜀峰开始叙述藏宝图的来历,手稿中描写得特别隐晦,他反复提到了一个名字---杨伯鹿。

“我所见到的杨伯鹿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信守承诺,对这份资料极为小心,保存了数十年仍然非常完整。”

文中讲述了杨伯鹿的一个故事:突然有一天,与杨伯鹿一起共事的前辈江希曾邀请他吃饭,虽然他感觉到奇怪,可他觉得盛情难却只好赴约。三五好酒下肚后,江希曾开始夸赞起杨伯鹿的品行好,为人可信,他取来一个精致的小木箱,将它交给了杨伯鹿,并嘱咐他这是自己多年收集来张献忠宝藏的秘密,他即将离川,托付给杨伯鹿,希望他在危难时刻,将宝藏取出来献给国家。杨波谨记先生的嘱咐。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告急,杨伯鹿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这张藏宝图立刻就惊动了川军,在幸蜀峰的领导下,川军迅速开始挖洞寻宝。

而当年幸蜀峰挖宝的地方,正是现如今望江楼下游的锦江河道。成都民间一直都有一个传说: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的破,买尽成都府。

只要谁能找到石牛,就能找到张献忠的宝藏。起初幸蜀峰对传说不屑一顾,但川军挖掘一个月后,果真让他们发现了石牛。随着石牛的出现,工地里接连出土了黑色人骨和血沙。当开挖到一半时,一块刻有张字的石碑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幸蜀峰这次不得不相信了,于是他命人不分昼夜地挖掘。

可天公不作美,雨季很快就要来临,由于挖宝地的位置低洼,河水会慢慢地涨,到时工地必将第一个遭殃。幸蜀峰急忙请了一名物探专家,探测结果发现就在挖掘点的正下方有一处异样点。幸蜀峰急忙让战士们向下挖去,可不论怎么挖,始终都没见到那笔巨额的金银,只挖出了十几枚“大顺通宝”的铜钱。幸蜀峰看着钱币沉默了。

紧接着雨季降临,正如幸蜀峰所料,连绵的大雨淹没了整个挖掘地。因为花费了大量财力却没有找到宝藏,幸蜀峰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专家发现这个故事有些疑问,传说中杨伯鹿手中有一张藏宝图,但是江希曾的手稿中并没有提到过这张藏宝图。

随后他们又调来了《四川省政府淘江专卷》,这清楚的记载了幸蜀峰挖宝的事情,这本专卷还是杨伯鹿亲自执笔记录的,这里面也没有发现记录宝藏图的记载,他同样引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以此来推断,藏宝图应该是不存在的。

那么幸蜀峰挖到的会是张献忠宝藏吗?

首先是歌谣中石牛的出土,这点无论是手稿中还是专卷,对此的记载都十分吻合,幸蜀峰应该是真的挖到了石牛,但这个石牛应该不是张献忠留下的石牛。

《入蜀记》中提到过,成都绵江河畔有十犀九牧,这里面的犀指的就是石牛,他们信奉石牛能镇水,与其说这是张献忠留下来的,实则其实是当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留下来的镇水兽。

其次就是幸蜀峰挖到的“大顺通宝”,“大顺通宝”确实为张献忠执政时铸造的货币,更蹊跷的是,四十年后在同一个位置,专家又发现了1920枚“大顺通宝”,这批钱币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表面上有大量的划痕。

右侧中间反光点为划痕

从明朝末年出版的《天工开物》我们得知,明代铸钱已经开始使用了翻砂法,这种方法只能铸出半成品钱树,要想得到合格的钱币,就必须经过摘离,并且反复打磨,将表面的毛刺去除,而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划痕,但只要进入市场后,这些划痕就会很快消失。

《天工开物》

大西政权只存在了两年,所以流通的“大顺通宝”很少,为何望江楼下会存在大量的钱币呢?

根据史料记载,张献忠在离开成都前,对成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不仅仅是对城中的房屋,对于城门和城墙,张献忠都派人将其摧毁。既然张献忠走之前已经将成都破坏,那么他还可能会将宝物留下吗?

专家推测,这很有可能就是张献忠设下的圈套,他离开成都前,制造出锦江埋有宝藏的秘密,用贪欲拴住敌军的追击。或许正当敌军开心的挖宝时,张献忠早已带着财宝乘坐水里离开了。

1646年春天,张献忠率领部队通过水里撤离成都,而江口恰恰就是他的必经之路。而正是在这里,明军大将杨展早就猜到了他会途经此处,他派兵在两岸进行埋伏。从成都距离江口有六十多公里,黎明时分,士兵们经过舟车劳顿,早已疲惫不堪,警觉性自然就下降了。这一切都在杨展的眼皮下,但他并没有着急动手。

等船只进入江口领域后,江面变窄,河水也深不见底,两岸的主峰也愈发的陡峭阴森。杨展看此情景,就知道收网的时刻来了,一时之间火光四射。船上装满了金银财宝,无法将其掉头。为了减轻重量,士兵们不得不将装有银锭的青冈木扔入水中。

根据记载,江口处的水战是由江口镇北段的河口,一直到镇南的邬店渡口之间。而当初出土银锭的岷江大桥正好包含在内。

根据民间传说,青冈木是张献忠设计出搬运财宝的器物,这说法虽然有点空口无凭,但民俗学的研究表面,但凡事民间故事必有原型。所以青冈木桶藏银还是有些值得相信的。并且彭山发现的大银锭,确实是装在青冈木里的,这该不会是巧合吧。

在一本明末文人笔记中,记载了一件事。江口水战后,明军从水中捞出了几百万两的金银,而将军杨展因此一夜暴富。

而官修史料《大清历朝实录》中,也记载了同样的事情。乾陵年间,四川总督曾上奏过朝廷,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江口村民就从河中捞出了三千多两白银。通常上奏朝廷的记载应该不会说谎,这两份记载至少说明了,江口曾经确实有宝贝。

虽然财宝已经被打捞过两次,但有一个位置是他们不会去的。那就是江中心。江中心的水流喘急,古人是无法平稳地停下打捞的。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专家带上了专业的勘探仪器。他们发现,由于两岸的水流冲击,这段水域共形成了三处洄水区,这三处沉积财宝的可能性最大。经过专业的仪器检测,其中M3处的洄水区异常反应最大,但由于M3处过于庞大,专家无法判定水下的物体含量。

经过讨论后,他们决定挖出一个三米深的水坑试验场,用铁块来替代银锭,按已知的M3埋葬点丢进水坑,再将泥沙回填。这样就复刻了一个M3的模拟环境,而只要对比两者的数据异常,就可以判断出水下蕴含物品的含量。

实验结果让所有人兴奋了起来,试验铁块约十千克左右,形成的一场为上千的数量级。而M3的异常是上万数量级的,这说明M3的金属含量至少是十千克的十倍以上。也就是说,M3仅异常含量就达到了一百多公斤!

虽然一百多公斤的含量确实惊人,但这仅仅只是张献忠一个船所含的重量,像这样的重量,张献忠只是还有着几百车。那么他的宝藏都去哪了呢?

当初张献忠放弃成都后,本想着一路北上,抵抗清军的压制,但他万万没想到会在半路中遭遇清军的袭击,而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被乱箭射死。拥有五十万兵力的大西军,也因为张献忠的去世,短短几个小时就四散逃去。

按理来说清军打扫战场收获应该颇丰,但翻遍四川的史料你就会发现,对于这件事的记载是很模糊的。历史上,打胜仗的军队将战利品归为己有的不在少数。这背后的真相,我们就不言而喻了。

结语

或许张献忠的宝藏,早在战场的硝烟和历史的迷雾中静静地消散了,所有的真相我们还无从得知,我们也只是希望透过层层迷雾后得知历史的真相。

0 阅读:4

纪墓人

简介:讲述古墓的传奇故事,解开尘封已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