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黑暗中震动的时候,我正靠在书房的椅子上昏昏欲睡。最近在赶一个项目,连续几天都工作到很晚。屏幕上显示的是"爸爸"两个字,我看了眼时间——凌晨一点十五分。
这个时间点的来电,往往不会是什么好事。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喂,爸?"我的声音还带着几分困倦。
"小云,你还没睡啊?"父亲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急促,背景里隐约能听见电视机的声音。这是他的习惯,每当失眠的时候,就会一个人坐在客厅看电视。
"嗯,在加班。"我轻声回答,不想吵醒隔壁房间里熟睡的丈夫和孩子。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父亲突然说道:"你妈真的太过分了。"
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这通电话的来意。最近奶奶住在我父母家,而关于照顾老人的问题,永远都是最容易引发争执的导火索。
"你妈今天竟然嫌弃你奶奶吃得太多。"父亲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怒意,"就因为你奶奶多吃了一个荷包蛋,她就在厨房里摔筷子。你说她这不是存心的吗?"
我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一轮残月。去年夏天的画面突然浮现在脑海里:外公因为突发性脑梗住院,整整三个月。每次去医院,看到的都是我妈妈忙碌的身影。端饭、擦身、换床单,她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扛了下来。
"爸,"我轻声打断了他的抱怨,"去年外公住院的时候,你去看过几次?"
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了。
"那...那不一样,"父亲的声音明显底气不足,"我那时候工作忙。"
我笑了笑:"是啊,你工作忙。妈工作就不忙吗?她照顾外公那三个月,每天往返医院和单位,晚上还要在医院值夜。"
"这能一样吗?那是她爸!"
"对啊,那是她爸,就像奶奶是您妈一样。"我的声音依然平静,"所以您现在也在照顾自己的母亲,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手机那端又是一阵沉默。我听见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
"可是...可是你妈她..."
"您知道吗,爸?"我打断他,"每次外婆来我家住,我老公也会觉得不习惯。他会抱怨外婆习惯不好,会嫌弃她大声看电视影响他休息。但是当初他自己父母来的时候,我不也是默默承受了吗?"
我站起身,走到窗前。楼下的街道空无一人,路灯把树影拉得很长。
"爸,您记得小时候教我的道理吗?将心比心。您现在责怪妈妈对奶奶不够好,可是当初外公生病的时候,您又何曾体谅过妈妈的辛苦?"
"我..."父亲的声音变得有些哽咽。
我继续说道:"您知道吗?其实妈妈对奶奶已经很好了。奶奶的床单每周换,衣服天天洗,就连吃的东西都是专门照着奶奶的口味来做。您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吗?"
窗外的月亮不知何时躲进了云层。我想起小时候,每逢农历十五,妈妈都会带着我去外婆家吃饭。那时的爸爸,也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现在想来,那些没有陪同的日子,大概就是我们家积累矛盾的开始。
"老人都不容易,"我轻声说,"但是照顾老人的人,也都不容易。爸,您不能只看到奶奶的不容易,而看不到妈妈的付出。"
电话那头传来电视被关掉的声音,然后是父亲起身时椅子挪动的声响。
"小云,"他的声音低沉了许多,"爸爸这些年...确实做得不够好。"
我靠在窗框上,感受着玻璃传来的一丝凉意:"您知道吗?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明天早上,您可以主动帮妈妈做顿早餐,然后一起陪奶奶吃。您也可以多承担一些照顾奶奶的工作,让妈妈能喘口气。"
"这..."
"爸,婆媳关系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不是婆媳之间的问题,而是儿子没有尽到责任。您总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指责妈妈,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才是那个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的人。"
我听见父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闺女,你说得对。爸爸这就去给你妈倒杯水,今天是我太偏激了。"
"嗯。"我笑了笑,"爸,时间不早了,您也早点休息吧。"
"好,你也别工作太晚。"父亲顿了顿,"闺女,你长大了,比爸爸想得都周到。"
挂掉电话,我望着窗外渐渐散去的云层。月光重新洒了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片清亮的光斑。我突然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家是所有人的避风港,但往往需要一个人的付出,才能让其他人觉得温暖。
我打开手机,给妈妈发了一条消息:"妈,明天我请假回来陪您和奶奶吧。"
没过多久,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妈妈的回复:"傻孩子,不用请假。妈妈能处理好。"
我看着这条消息,眼睛有些酸涩。是啊,她总是这样,从不愿意让孩子为难。就像当初照顾外公时,她也是一个人默默承担了所有。
我又补发了一条:"妈,您辛苦了。"
放下手机,我转身回到电脑前。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我的工作台。想起刚才的那通电话,我突然明白,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学会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也是学会在家庭关系中找到平衡的过程。
有些话,不是等到凌晨才能说出口。有些理解,不该等到两鬓斑白才能领悟。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地前行,试图在亲情的天平上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