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两晋十六国时期,最残暴、危害最深的帝王,非后赵武帝石虎莫属。
石虎,字季龙,羯族,西晋末年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是后赵开国皇帝-明帝石勒的侄儿。作为后赵头号皇族功臣,擅长骑射、勇猛异常的石虎自少年时代开始便追随叔父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因而被任命为太尉兼尚书令,封中山王,可谓权倾朝野。石勒病死后两年(334年),时任丞相、魏王的石虎弑杀堂弟石弘并篡位,由此成为后赵第3任皇帝。
石虎在历史上以极度残暴著称
石虎在历史上以极度残暴著称,称帝伊始便肆意诛杀朝臣,凡是曾经触怒过他或被他看不顺眼的,几乎无一人能活命,致使朝堂为之一空。不仅如此,石虎对亲属同样痛下杀手,不仅杀光叔父石勒的所有儿子,而且还将两个亲儿石邃、石宣凌迟处死,并将他们的妻儿、部属全部处决。其杀戮之滥、手段之凶残,简直比桀、纣有过之而无不及。
石虎对待百姓同样极端残暴。据正史记载,为震慑抵抗者,石虎在作战时经常使用“屠城”战术,每逢“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鲜有遗类”(见《晋书•卷一百零六》)。等到称帝后,石虎依然采取大肆屠杀的方式来对待民众的抵抗活动。据后世史学家估算,在后赵统治期间(319-351年),北方汉人遭到残酷清洗,总人数由3000多万锐减到不足400万,几乎被消灭殆尽,而石虎要在其中负主要责任。
后赵与其他政权对峙图
两晋十六国是个超级乱世,由于连年大规模的战乱,导致海内残破至极,几乎到了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程度,而北方的残破程度尤甚。在这种情况下,各政权唯有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才能求生存、求发展,但石虎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对民间进行敲骨吸髓式搜刮,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大兴土木,导致国库空虚、海内民不聊生。
据正史记载,石虎在故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大规模营建太武殿,又在都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营造东、西二宫,规模之宏伟都令世人惊叹。其中,太武殿台基高二丈八尺,全部用漆涂饰屋瓦,用金子装饰瓦当、银装饰楹柱,殿内还安放白玉床,挂着流苏帐,造金莲花覆盖在帐顶,富丽堂皇至极。以天下奉一人,石虎之恶莫此为甚。
后赵都城邺城复原图(想象)
残暴好杀常常与骄奢淫逸相伴相生,这源于人性中超强的占有欲望,石虎亦是如此。在大规模营建宫室的同时,石虎为满足兽欲,下令各地州牧郡守,从民间大肆征选年龄在13-20岁之间的美女送入邺城,人数多达30000余人。各地方官为取悦暴君,竟把搜选秀女一事当做头号政治任务来抓,务求质量兼备,甚至不惜强抢高颜值的人妻充数,数量多达9000余人。
这场大规模的强征秀女活动,给后赵造成严重的动乱。就这些秀女的家人而言,在征调到邺城的这段时间,被杀死的人妻之夫及因妻子被夺而自杀的男子,数量竟高达3000余人。荆州、扬州、徐州一带的百姓,因不堪其扰,几乎全部流散叛逃,当地郡守、县令因不能安抚百姓,被下狱处死的竟然有50余人。
被石虎抢来的秀女多达3万人
这庞大的后宫佳丽团,按照姿色和才艺被分成不同的级别,除少数美女经常能享受到石虎的“雨露”外,绝大多数则形同幽禁,整日在冷清寂寞中苦捱时光。等到石虎死后,这些美女,除部分被继位之君“接手”、部分被遣散出宫外,大部分则被饥民吃掉,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慕容评率众围邺...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见《晋书•卷一百零六》)。
石虎穷奢极欲,根本不顾百姓死活,也不顾及帝国安危,摆明一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架势。但令人愤懑的是,石虎虽然恶贯满盈,但在祸害国家15年后却幸运地死在病榻上,终年55岁,时在东晋永和五年(349年)。不过,石虎刚咽气,子孙便因争夺帝位而混战,最终养孙冉闵杀光石姓皇族,并建立冉魏政权。不过,冉魏仅存在两年时间(350-352年),最终被前燕灭亡。
慕容儁将石虎掘坟曝尸,鞭尸数百,随后扔到漳河中
石虎虽然侥幸得以善终,但他死后却依然没有逃脱被审判、侮辱的命运。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做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梦,梦到石虎化成一只猛虎,咬伤他的手臂。慕容儁惊醒后,依然感到手臂隐隐疼痛,心中极为厌恶、愤怒,于是命人找到石虎的陵寝,下令掘坟曝尸,在历数他桩桩残暴罪行后,将其鞭尸数百,随后扔到漳河中。
然而,石虎的尸身虽然被投入漳河,但被河中的桥柱阻拦,没有被大水冲走,并停留在该地长达11年。东晋太和五年(370年),前秦大军灭前燕,皇帝苻坚进入邺城,在获悉石虎的遭遇后,因感念其对祖父苻洪的恩义,下令将石虎的尸身隆重安葬,同时将当初把石虎陵寝具体位置告知慕容儁的后赵宫女李菟处死。
苻坚灭亡前燕后,选择厚葬石虎
(慕容)儁梦赵主虎啮其臂,乃发虎墓,求尸不获,购以百金;邺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尸于东明观下,僵而不腐。儁蹋而骂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数其残暴之罪而鞭之,投于漳水,尸倚桥柱不流。及秦灭燕,王猛为之诛李菟,收而葬之。见《资治通鉴•卷一百》。
参考书目
1.【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2.【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