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紫砂壶,相信对多数人而言都不陌生。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岁月沉淀。往昔,紫砂壶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泡茶解渴的日常所需,而收藏之风则是在近几代才开始盛行。时至今日,挑选紫砂壶不仅要凭眼缘,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众多壶友常常向笔者咨询,究竟何种紫砂壶才是值得购买与珍藏的上乘之选?

在甄选紫砂壶的过程中,我们心中已然有了一套衡量标准。今日,笔者便将这些心得整理分享,以供壶友们参考借鉴。首要之点,一把采用原矿紫砂制成的壶,握于手中应有沉甸甸的分量感。若感觉轻若无物,那多半可判定为化工泥或假泥所制(当然,这里需特别指出,薄胎壶这一特殊工艺除外)。其次,观其色泽,若过于鲜艳夺目,那便可直接略过,因为一般而言,化工泥料的颜色往往过于鲜亮。再者,对于那些奇异之色,如鲜绿、铜绿或是过分红艳的泥料,都应警惕其中可能含有化工成分。尤其是市面上常见的所谓“大红袍”泥料,其中往往添加了铁红粉。
此外,观察壶身的颗粒感亦是关键。无论烧制温度多高,原矿泥料制成的壶身总会保留着颗粒感,触感既润滑又略带些许粗糙,颗粒分布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自然随性,一眼便能分辨出其品质优劣。谈及工艺,好壶自然用料考究,差壶则用料粗鄙,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无需赘言。

再者,原矿紫砂中常含有杂质,如铁质、黑色颗粒等,真正的原矿壶上往往都能寻见这些痕迹。若是一把壶身光洁无瑕,美得令人窒息,那便需提高警惕了,这样的壶很可能并非源自黄龙山。辨别透气性亦是检验紫砂壶好坏的重要一环。只需盖上壶盖,用开水浇淋,观察壶身水滴蒸发的速度便可知晓。
至于色泽方面,原矿紫砂从矿石到成品的制作流程漫长而复杂,需经过风化、碾磨、陈腐等多个步骤,其中陈腐环节便需耗时数年。经过长时间的陈腐,紫砂壶的色泽往往并不讨喜,宛如丑小鸭一般,需经过长时间的泡养方能焕发新生。而那些未经泡养便色泽鲜艳、手工细腻的新壶,则很可能经过了抛光处理或是采用了化工泥料,真正的原矿紫砂匠人是不会轻易糟蹋这份珍贵的。

总而言之,挑选一把好壶,既需要玩家具备丰富的知识,又需要遇到一位诚信可靠的商家。切勿因贪图一时便宜而上当受骗,记住那句老话: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