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2日,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一个世纪过去,这位“革命先行者”的精神遗产仍如灯塔般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值此纪念日,我们追溯其足迹,重拾其理想,感悟其跨越时空的感召力。
一、革命精神与思想传承:从觉醒到实践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救国之路的一生。17岁时目睹封建礼教对乡亲的压迫,他愤然砸碎神台香炉,萌发革命理想。从“三民主义”的提出到护国运动的实践,他始终以“天下为公”的胸怀推动变革。
思想启蒙:在《民报》发刊词中,他首次系统阐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纲领。实业建国:1912年齐鲁之行,他提出开放主义与“三资企业”构想,主张利用外资修建铁路,其前瞻性理念至今仍具借鉴意义。国际合作:《致苏联遗书》中强调与苏俄合作,为北伐胜利奠定基础,彰显其国际视野。二、文化遗产与纪念活动:让历史“活”起来各地以多元形式纪念孙中山,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精神财富。
原创音乐剧《青年孙中山》:3月12日于广州中山纪念堂首演,以艺术形式重现青年孙中山的觉醒历程,长剧与简版驻场演出计划贯穿全年。香山碧云寺遗迹:孙中山纪念堂、衣冠冢及“中山柏”等遗迹,成为后人缅怀的圣地。其中,孙中山亲手解救的古柏“九龙柏”历经百年仍生机盎然,象征其精神不朽。珍贵报刊展:扬州收藏家朱军华展出的《民报》《申报》等原件,再现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现场,如1912年《申报》红色版面记录中华民国成立的盛况。三、爱情与革命:宋庆龄的坚守与传承孙中山与宋庆龄相差27岁的爱情,是革命理想与个人情感的完美交融。
患难相随:流亡日本期间,宋庆龄以秘书身份陪伴孙中山,共同起草《讨袁宣言》。1915年两人在东京结为伴侣,孙中山赠予的日式晨衣被宋庆龄珍藏60年,见证革命伴侣的深情。遗嘱之重:孙中山临终前签署三份遗嘱,其中《家事遗嘱》仅留书籍与旧宅予宋庆龄,彰显其“尽瘁国事,不治家产”的无私品格。签署时,宋庆龄托其手腕完成签名,钢笔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四、当代启示:中山精神的新时代回响孙中山的思想至今仍在多个领域引发共鸣:
开放胸襟:他主张“破除夜郎自大,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青岛之行盛赞德国城建范例,呼吁结合中西文化精髓。青年使命:他对青岛学子提出“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期许,成为当代青年教育的经典箴言。学术传承:南京“辛亥志士后裔座谈会”汇聚海内外学者,探讨中山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孙中山先生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他,不仅是回溯历史,更是以行动回应其未竟的理想——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的“天下为公”。正如音乐剧中青年孙中山的呐喊:“我希望,国家不再积贫积弱!”这声呐喊,仍在历史的长空中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