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榆林窟简介

勤动饭桶 2025-01-30 20:36:35

榆林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76千米的南山峡谷中两侧砾石崖壁的石窟,因榆林河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得名。因其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属敦煌艺术系统,故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

一、榆林窟的历史

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 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人肖像。 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

二、建筑特点洞窟开凿于峡谷东西两崖上,现存43窟,其中东崖11窟,西崖32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洞窟形制为过洞式中心柱、过洞式覆斗顶、过洞式穹窿顶、过洞式人字坡顶四种形制,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幅,彩塑佛、道造像244身。以壁画和题记判断,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

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东西两崖上层洞窟前面多有较深的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不同于莫高窟。

五代、北宋时期,兴建和重修洞窟23个。其中的供养人画像,数量较多,分为三种:即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统治者及其眷属、大小官吏的画像;与曹氏联姻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者画像,如于阗国王和王后,吐谷浑慕容归盈出行图等;特别是出现了曹氏画院的“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都画匠作”、“画匠”等的画像,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五代宋初诸窟的壁画,内容风格大都承袭前代。但在一些洞窟出现了敦煌石窟少有的题材。如五代32窟西壁的《梵网经变》,五代第19窟前甬道道的《地狱变》等。第32窟北壁东侧的《维摩诘经变》中还有"围棋图"等文化娱乐场面。

三、主要展览

1、雕塑

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长13米的卧佛像各一身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彩塑破坏较甚,所存极少。存在300余身塑像均经重装。大多属等身群像,一铺三至九身不等。

2、壁画

榆林窟的初唐壁画只存残迹,其余4565平方米壁画大多保存尚好。榆林窟内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有巨幅经变画、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根据特点可分为中唐(吐蕃统治时期)、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六个时期。

总之,漫步于榆林窟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每一窟、每一画、每一塑,都让人在赞叹之余,更添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敬仰。榆林窟,这处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圣地,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与学者前来探访,共同领略这份跨越千年的艺术盛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