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位于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和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万安村交界的洛阳江地入海口处。洛阳桥初建时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有500根石雕护栏石柱28只石狮子9座石塔45个桥墩47个桥孔。洛阳桥全都是由花岗岩筑成,铺设桥面的石板长10米,宽1米,重达1万公斤,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一、名字由来
唐朝初年大量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他们看到此地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便将这里称作洛阳,洛阳桥也由此得名。
二、地理位置
洛阳桥地处泉州城东北洛阳江口,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厦门、福州往来的必经之地,是东南沿海的通衢之地。现在仍是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往来的必经之地。在修桥之前,人们一直靠渡船往来江上。但是春夏季节,雨水上涨,加上海水涨潮,搭渡翻船而葬身江中者,难以计数。
三、建筑特点
洛阳桥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始建于1053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洛阳桥建造的背景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带给水陆转运系统的功能需求。
四、建筑结构
洛阳桥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海水退去,洛阳桥桥墩缀满白色蛎房痕迹显露,别有一番特色。据专家介绍,洛阳桥附近99条溪流,流向洛阳江畔,激流涌进时,分水尖则可减少洛阳桥的冲击力,从而起到保护洛阳桥的作用。
五、设计特点
洛阳桥桥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桥墩45座,桥孔47道,金刚墙4座,桥依托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桥中亭以南6墩7孔,2座金刚墙,中亭以北39墩40孔,2座金刚墙。整座桥有石梁板335根所用石梁板最长11米,最宽0.98米,最厚0.8米,有的重达15吨。桥两侧栏杆645档,其中梭貌望柱(狮身护栏)104根,平头望柱、短柱共525根。现桥上保存有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和6座宋代石塔,及修桥碑刻、摩崖石刻等宝贵文物。
六、主要文化景观
洛阳桥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总之,洛阳桥不仅以其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著称,还在桥梁工程学、风水设计和人文历史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它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繁荣昌盛,是了解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如今,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桥依然屹立不倒,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和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