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尊重彼此的位置,家庭才能和谐。”
朋友结婚一年多了,因为不在老家住,和公婆相处的还算愉快,所以房子装修好后,她把公婆接来住了几天。
就是这几天的相处,让她相信了婆媳矛盾这个千年难题,真的是无解!
朋友和她老公在家务方面观点高度统一,也都会做饭,所以平时都是谁先下班谁买菜做饭,另一个人刷碗。
房间的卫生也是谁有空谁打扫,周末在家的时一起打扫。
公婆来了之后,只让她老公做饭,她说她打下手,公婆不让,让她坐着看电视。
吃完饭之后,朋友准备去刷碗,婆婆说她刷,然后两人就抢着刷碗,结果,她没抢过婆婆。
公婆去她家住了几天,没让她做过饭,没让她刷过碗,但朋友憋了一肚子的怒气。
因为公婆越界了,把儿子的家当成自己家,把儿媳当成客人。
婆媳矛盾看似复杂,其实也不复杂,弄清楚根源就行了。婆媳矛盾的根源,其实就是争夺控制权!
1、对控制权的争夺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人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和控制感。”
这句话在婆媳关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婆婆和媳妇,作为家庭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往往会在无意识中争夺对家庭事务的控制权。
对于婆婆来说,儿子是她多年养育的心血,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
当儿子结婚后,婆婆会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当媳妇进入家庭后,婆婆可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对儿子的控制。
这种失控感会引发焦虑和不安全感,进而促使婆婆通过干涉儿子和媳妇的生活来重新获得控制感。
而对于媳妇来说,她和老公组建一个新家庭,自然希望在这个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她希望与丈夫共同经营自己的小家庭,而不是被婆婆的意志所左右。这种对自主权的渴望,与婆婆的控制欲形成了直接的冲突。
这种心理上的权力争夺,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却深深影响着婆媳之间的互动。婆婆的每一句“建议”,媳妇的每一次“反抗”,背后都是对控制权的争夺。
公婆不让朋友做饭,不让朋友刷碗,其实就是在争夺儿子家庭的控制权。
朋友之所以觉得不舒服,是因为她和老公相处的规则被公婆改变,她在自己的家里被他人左右。
2、婆媳矛盾反映了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的中国家庭是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婆婆作为家庭中的长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媳妇嫁入夫家后,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需要服从婆婆的安排。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立生活,夫妻关系逐渐取代了亲子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这种变化使得婆婆在家庭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婆婆不再是家庭中的“掌权者”,而媳妇也不再是“服从者”。这种权力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导致婆媳之间的矛盾。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的家庭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即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是由血缘和辈分决定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差序格局”正在被打破。儿子结婚后,夫妻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婆婆的角色也需要随之调整。
适时退出儿子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婆婆失去了在家庭中的地位,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家庭结构的变迁。
婆婆可以通过支持儿子和媳妇的独立生活,来维护家庭的和谐。
可以关心儿子和媳妇的生活,但不应该过度干涉。
例如,婆婆可以给予建议,但不应该强加自己的意志;可以表达关心,但不应该插手夫妻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家庭系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尊重彼此的位置,家庭才能和谐。”
婆婆适时退出儿子的生活,正是对儿子和媳妇位置的尊重。
当然,婆婆的退出,并不意味着母子关系的疏远,而是为了让儿子和媳妇能够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适时退出,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爱。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