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遵循古法,如何打破书法规则成为大家,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华夏看易经 2024-06-12 13:27:44

很多人称刘炳森,启功二人为“书坛泰斗”。但二人在书坛上的影响是越来越大。想学刘体书法,就了解一下刘炳森。

 “我不提倡借流行书风写丑书,写出来的字让人不认识。我们要继承书法传统,提倡创新,创新是发展而不是倒退。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要愧对今人和后人。”刘炳森说:

当代书坛,启功行书,刘炳森的隶书是书法家与收藏者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大书法家。上世纪80,90年代,这二十年是刘炳森名声大震,风靡全国的时代,他和启功等人是当时书坛的风云人物。

换言之,如果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书法发展史,刘炳森,启功是怎么也绕不开的,因为缺一便是不完整的当代书法史,不完美的书法史。

关于刘炳森的书法认识,对于同行之间的批评是“文人相轻”,妒忌心作怪,作为专业书法工作者却没有一点愧疚之心,很是无耻,如有些人称呼的“文化流氓”。如果批评者的书法水平很高,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刘炳森,启功有影响力。

古代书画家注重人品,书如其人的正气书风。“既要作品精彩动人,也要人品光彩照人”。

对于当下的书法爱好者而言,好好写字最重要。当下书风不正,动笔小则行草,大则狂草,直至狂人,没有好好写字的。

书法先是写好字,再谈书法,字都没写好,就谈自成一体,自成一家,实在可笑又可怜!现在只有创新,没有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就没有前进的可能。一个小孩还不会走路,还没成长起来。你就让他参赛奔跑,可能吗?

按惯例中国文联的各位副主席都是默认由各协会主席正职兼任,这样能方便工作。而当时刘炳森身为中书协副主席,却绕过主席沈鹏直接就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此事一出,妒者忿忿不平。

当时中书协高层也认为第五届书协主席非刘炳森莫属,刘炳森应德配其位。然而,主席成了别人。

刘炳森越过当时中书协主席沈鹏,而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兼中书协副主席,是文联领导慧眼识英才。但却遭到书坛诸佬所妒忌。

什么时代都有眼高手低的人,忘了自己的才和德,以资历压人,埋没人才。忘了达者为先,后来者居上的美德。

刘炳森在书法艺术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书人方其年富力强之时,正应穷尽书体的状貌,使结构严谨,间架优美”,而不应以“返璞归真”自许,号称“宁拙勿巧”。

在艺术观上刘炳森坚守民族传统的底蕴,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陈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具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观”,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丑,怪,乱”。

在书法界,刘炳森的人格是有口皆碑的。他为人直朴,正直善良。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他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他从来不妄自尊大、贬低他人。

对传统、对前人总是怀着一种虔敬之心。他的书法虽然影响巨大,但他却经常告诫人们,“要多向传统学习,不要直接以他为范本,要根据个人的性情爱好,发挥自己的创新性和灵动性”。

刘炳森(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树庵,号海村,他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大家。刘炳森在书法领域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当代备受推崇的艺术大家。

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书风,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当代隶书第一”。

多才多艺的刘炳森,不仅精通刘隶,而且在揩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都有深厚的功底,令人佩服,深受收藏者的喜爱,也深受学书者青睐。

刘炳森书法作品与一些现代书法家的作品相比,刘炳森不仅能够写好揩书,而且他的草书清新洒脱,流畅,不失传统风范,同时又融入了独特的个性书风,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功底。

刘炳森书法作品在国外取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尤其在日本、新加坡以及港奥台地区。当时,日本书道界对刘炳森的评价超过了中国当代任何一位书法家。他的隶书字体被认定为电子字库范版,证明了他的书法在国际上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广泛应用性。日本人士之所以对刘炳森的行草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认为他的书法度严谨,行笔流畅,笔墨厚重,同时既保留了传统的神韵,又展现了独特的个人书风。

刘炳森活跃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书法家对书法普及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也是不容置疑的。正如现在电脑上所使用的华文隶书,正是刘炳森的隶书。

而且,刘炳森编著20多种书法技法教程,及各种书法字帖总发行量达到了千万册,这个影响力与实用力恐怕也只有启功,可与之比肩。

有网友对刘炳森的行草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行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性独特风格与法度,熟练而不乏传统功帖的神韵。然而,对于刘体的隶书,众多评论都认为在当今书法界很少有人可与其媲美。

刘炳森先生的书法才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后人,成为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刘炳森先生是70年代后期在书坛崭露头角的,当时他已和启功先生并肩。

  在当代书法发展中,刘炳森的隶书开一代新风,端庄、秀美,雅俗共赏。1979年,刘炳森写的字模范本《现代汉字隶书》,收入7826个常用汉字,成为现代电脑系统中的“刘氏隶书”字体,已被广泛应用。

  刘炳森先生的出名,与他的职业,功底,社会地位有关,还与他写了众多的书法作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大使馆,各大机关都悬挂有他的作品,与牌匾有也很大关系,从北京的“萃华楼”、“北京市百货大楼”到全国各地的宾馆、饭店、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他写的牌匾应用性广,书籍出版物等……

  刘先生一生好学。他40多岁学日语,50多岁学开车,60多岁学电脑……他说:甭怕,只要学,没什么难的!在书法家中,他是第一个学开车的……但天津武清老家那里有他一个“家”,写字清静、少干扰。

  刘先生为人正派,胸怀坦诚,敢于仗义执言,为了促进书法事业的发展,他提倡书法也应百花齐放。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有人说我反对流行书风,不对;流行书风也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花,我还追求创新呢。

 刘炳森谈书法时说:“书法创新不是写丑书,不要数典忘祖”

  刘炳森笔下的隶书,字形方正,结体优美,章法严谨,个性极强。他的书法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现在,书法界人士还有多少人敢于这样仗义执言?反对借流行书风写丑书。

隶书特点

第一,隶书笔画上进行创新

  汉隶是隶书成熟的时期,隶书重要的笔画是“蚕头燕尾”,然而书法史上却有一些人故意将隶书的“蚕头燕尾”弱化,形成一种新的笔锋。也有一些人将隶书笔法与篆书、简化,甚至行草书相融合,或文雅,或古拙,或瘦劲如铁,开辟出新的隶书笔法之路。

第二,隶书结构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隶书字体结构,多取扁平方正形体。而很多人写的隶书结构纵长取势,却取得了一种特殊的形体效果。还有一些人,将隶书与魏碑相结合,具有洒脱豪放、浑厚灵秀的鲜明特点,,在严谨的汉隶古法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现代书风的情趣。

 第三,隶书章法上进行创新

  隶书字形通常取横势,在章法处理上,字距通常小于行距,行笔表现为横向为主。我们看到现代很多隶书章法排布并不整齐,有的参考楷书写法,字距小于行距,行笔表现以纵向为主;有的参考行书的自然书写状态,竖有行,横无列;有的甚至还打破字型大小一致的惯例,形成参差错落的布局......

 以上是分析前人书法成功经验得出的启示,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从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上去大胆打破一些常规,做一些尝试,或许能获得一点意外的收获。当然,这种尝试,必须是以尊重传统、继承传统为基础,不是脱离传统创新的丑书。

刘炳森先生的楷书笔划自有法度,雄浑端庄,其捺笔有其个人书风的特点。隶书工整而飘逸清秀,笔法上有和他的楷书相通处。

刘炳森在书法界的地位不一般,而且在书坛引起的争议很大。书坛雅事,对 刘炳森本人书法极富传奇,11岁时便名扬乡里,19岁时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24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90年代初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文联副主席等职。

世人尤其推崇刘体隶书,相当多的人认为,刘炳森的隶书融入历代碑帖风格于一体,是古今隶书集大成者。

另一点是,他的书法润格深受人们喜爱,成了书坛首富,这正是让书法界的人们艳羡、嫉妒、不满的地方,也是刘炳森遍遭非议的原因。

刘炳森成就在隶书,被人非议也在隶书。网上最激烈批评刘炳森的有两个人,一个叫田蕴章,一个叫曹宝麟。

80年代初书法界前辈合影

总喜欢做跳梁小丑

大家知道田蕴章的名字,是他有字帖在书店卖,画廊里有他的作品,主要是楷书和行书,比较工整的书体。

当今欧体字流行,写的人多,写的好的也多。田氏兄弟的毛笔书法以欧体出名。按说也是他说的“俗”的那种。人们评说欧体往往会用这样的词:结构劲峭,法度严整。欧体在唐朝曾作为公文的书体运用,朝鲜还派人到长安学习。

不过学写欧体的人实在太多了。就我个人看,田蕴章的欧楷,写了一辈子都只是临摹,照抄,适合教学,没有自己的风格,更别说创新了。相比而言,刘炳森的楷书不仅自成一体,气度恢宏,只可惜被隶书的名声盖过了。

田蕴章在网上有段视频专评刘炳森的,流传很广。他的话很有技巧。先说刘和他关系不错,对他“一往情深”。这点上,田用刘炳森的名气抬高自己,田蕴章可能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或者故意不把话说明白,真正的原因是“借名扬名”之道,深谙此道的田蕴章,故意拿刘炳森与他的交往而扬名。

田蕴章以管仲鲍叔牙的故事来说明,他不能因为关系好就不批评刘炳森。田蕴章以为,刘炳森做到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政协常委”,到了“书法界的巅峰位置”,他认为刘并不符实。

从田蕴章说的话来看,是嫉妒,别有用心,可见人品有问题,整个中书协都不待见田氏兄弟是有原因的。首先,文联机构是代表文化艺术界,字写得好的人当文联领导也无可厚非。

田的认为,“字写的好就可以当文联副主席?就可以当政协常委?”。在田看来,刘的字并不够好。田如此别有用心的评说,暴露了他自己或是一些手高眼低,人品太差的人的妒忌心作怪。

田或者一众人等,对刘炳森获得的名望和地位不满。在田看来,书法界的巅峰位置,不是书法写的如何好,而是当到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政协常委”。

反而言之,书法界的巅峰位置,亦不代表字的水平高低。既然如此,这些人评论刘的书法俗,实在是不得要领的事,反而暴露了他们自己别有用心。当然这种评论其目的并不在于书法本身。书法论坛里有一个人这样说:“就像一个不要脸的人骂别人不要脸一样”。

曹宝麟,他在书法论坛里批评刘炳森说:"刘炳森作古已年余,今天谈论他似乎比较合适,不可否认,他是凭借权力寻租才爬到这一步的......功败垂成,野心落空,真是老天有眼" 。此文一出,书法江湖一片哗然。嫉妒心这么强,带一副眼镜,真像一个小丑,有损文人形象。

比起田蕴章视频中的慢条斯理,曹宝麟的评论则像是咬牙切齿之下说的话。专业的学术批评文章想来不会写成这样。如此气急败坏是妒忌。

网上有人说,曹发表评论的当天,书协发布了人事变动,其中曹仅为非实权的学术委员,曹的言论只代表他自己,不代表书协。

评价一个书法家的字,在古代还是有标准的,“功底,字外功与字内功”。字内功,是指临帖,笔墨功底;字外功,是指文化内涵的深厚。

评价一个书法家的用于很多,好书法用好语言,诸如:章法严谨,笔法娴熟;不泥于古,不背乎今;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天趣自在;行云流水,形神兼具;诸美皆备,高华圆融;研精体势,笔法精严;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风流蕴藉,飘逸空灵;风华自足,丰采姿神;园劲秀逸,风神俱全;骏快飞扬,雄健清新;底蕴深厚,超逸入神;古拙大气,浑厚逋峭;生拙古淡,高逸浑厚;朴实大气,厚重苍劲;有二王笔意,有晋唐气象;......中国的文化过于丰富,实在举不完。

你要是敢说,还可以说:直追宋代以上,800年来第一人,要是不怕脸损德,可以象田曹二人。也可以这样说:“中华5000年出了两个艺术奇才,一个是苏东坡,另外一个就是张大千”。

你要说一个人的字不好,但你不会拿笔,也可以无知。你可以说王羲之的字俗媚,你可以说米芾的字缺少筋骨,你可以说王铎的字有点呆板,你还可以说赵孟頫的书法软弱媚俗等……所有的书法大家也都遭人评说。评价书法的好坏高低,并不是我现在能做的事情,自己有时间多看帖,临帖。

再讲以上两位。评论刘炳森,虽然书法水平高低是有着眼点的,但并不是重点。他们关注的是刘炳森因书法获得的名望与地位问题。他们嫉妒的就是这重要的权利。跟风的人卷入纷争,往往忽视或回避了这点。

现代和古时不一样,古代没有“书法家”这个头衔,书法写得好的人,都是士大夫,多数人官还当得很大,科举考试,书法就是衡量考试的标准之一。古代有名的书法家,从来不是专业写字的,都有官职或学术名声。

就说现代民国时期,书法家中著名人物,如谭延闿、于右任、吴稚晖、胡汉民,均为民国的元老级人物,也是活跃于政坛的顶尖文人。

从古到今也有专门研究书法的人,因缺少以官皆身份为代表,哪怕在书写上投入毕生精力,且书法水平远大于那些官大的人,他的作品还是难以流传,他的水平也很难以为外人所知。很多底层人的书法水平都高出书坛的一些名人,但名声很难提高。没有名望地位,就不会有“成就”。只有出名了,被更多的人看到了,才可以说这个人有成就了。

当然,字写得好,还不够,必须有较高的文学功底做底蕴,诗书画是古人衡量一个文化人的标准。

书法的专业地位,和古代完全不一样了。术业有专攻,有人以书法为业,如刘炳森。还有批评刘炳森的田蕴章、曹宝麟也是。

不一样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书家所写的内容,也不太一样。流传下来古代书家的作品,自己的诗文居多。已故的现代书家如启功等、名望高、书法作品多写自己的诗文。

刘炳森草书作品

有钱的书法家,往往有名望,有地位。权力容易转换为金钱,包括书法家在内的文艺界,一个人的名望也很容易转化为金钱。

寺庙也是赚钱快的地方,一些有名的大寺庙的方丈写字卖钱的收入远超做法事的收入了。 如果一个专业的书法家,一无学术成就,二无政治地位,也无其他名气,如何靠书法获得名望呢?这其实是所有书家在摸索和探讨的问题。或者说他们转换成了评说刘炳森书法的方式,是嫉妒的丑恶嘴脸。

现代书法家,大多都不重视学识修养,更多体现的是世故,谈不上学问和修为。只要多读点古文、会引用、不用错了,学识修养高低不再是问题。

要获得名望,其实在于两个字:“献媚”。首先要混进这个圈子,交一帮朋友,互相抬轿、投桃报李。有名气了,润格费会多点,要舍得花钱,要扩大交游,要利用人言和媒体。书法水平高低不重要,只要愿意“献媚”或会“献媚”,就会得到一些人的青睐。协会的很多人都是“滥竽充数,吹牛拍马,不学无术”的人。

批评刘炳森之事,也可以这样看:评论家们可能书法到顶了,嫉妒心也到顶了,无法心想事成,眼看“垂墓之年”,心情败坏,越发嫉妒,怨天尤人。

都说书法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但书坛里的人,也不见的有多少人心态平和。看来,平和的心境很难做到,名利心容易滋生,名心并不符实。

当代名家,数不胜数,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钻研角度。但论及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隶书名家,曾任中书协副主席刘炳森是无法绕过的一座“山峰”。

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峰”呢?山高人为峰,高低各不同,在许多人、书法收藏者眼中,刘炳森无疑是一座大山,一座顶天立地、不可忽略、难以逾越的高峰。

在收藏界,书法界、国家文化机构也认可,隶书名家就是刘炳森,刘炳森是隶书名家,提到隶书书法,不能没有他。其他人的攻击和贬损,是无理取闹、是“妒忌”心理作祟。因为,贬低刘的那些人,他们的书法没人认可。

但是,在官方、在许多行家的眼中,刘炳森的隶书却是另外一种样子,从艺术角度看,刘炳森的隶书自成一体。

同样的隶书作品,不同水平的人写出差别巨大。

这就牵涉到对于书法知识的提高,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问题,也是现实中,无法被人完全识破、攻克、统一的现实问题。

简单地说,书法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是屈从于内心的、规律的艺术召唤,刘炳森说过“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

在书法艺术的审美上,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书写规律。只有掌握书写规律后,辛勤钻研,不断磨练,才能在继承先贤的传统基础上做出一点点的进步。

真正的书法规律,“字迹好看”只是其中之一,形神兼备才是书法的精髓。而当代一大批书法家,默默耕耘在书法的领域里,也基本遵循着书法的规律、要求,在钻研。但这些人多数并不为当代人所了解,有些默默无闻了。

刘体隶书与“丑书”形成对比,是书法美丑的一面镜子。写得好太难,人人都想写出形体美,神似美。但事与愿违,写不好,只能以丑为美。

刘炳森书法

书法大师刘炳森谈隶书时说:书法容易学的东西啊,往往不深刻,不高明;而真正深刻、高明的东西,却是不容易学到的。

关于学隶书是怎么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谈到学习方法,有两个方面很重要。第一呢,就是要有一个刻苦治学的学习态度,严肃认真,坚持不懈,这是学习态度问题。

第二个,就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光是学习态度好,如果方法不对头也时常会走一些弯路,浪费时间。那么要想学好隶书,对学习方法就不能不讲究。

学习书法,跟学习绘画都有一个相同的方法,就是取法上,取法对,少走弯路。我们学习书法,要选范本,选名家范本没错,但要适合自己。

中国书法史上隶书最成熟的时代,是东汉时期,特别是那几大名碑,石刻,是学隶书的人千万千万不能忽略的。

学书法的人千万走错路,因为是没有近道可走的。

学习书法要达顶峰,但谁也不敢说哪儿是顶峰,但这是目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长处和风格,各有千秋,但古代大家的书法就是高峰,难以逾越。

书法的顶峰难于达到,后学者必须努力向这个高峰攀登。

刘炳森楷书字帖《千字文》

刘炳森书法

刘炳森隶书作品

0 阅读:3

华夏看易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