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年度最佳把它给漏了!

电影小点 2022-01-07 20:14:05

出轨的界限是什么?

聊天、打情骂俏;

喝别人喝过的酒;

闻别人身上的汗味;

吸别人吐出的烟圈;

还是互相看对方上厕所?

如此匪夷所思的桥段就出自这部电影。

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的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本片由来自丹麦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执导。

约阿希姆·提尔和来自挪威的埃斯基尔·沃格特共同编剧。

埃斯基尔·沃格特此前我们曾介绍过他的另一部电影《无辜者》:

几个小孩为观众们演绎的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北欧惊悚片。

雷娜特·赖因斯夫主演女主茱莉亚。

她也因为在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斩获了今年的戛纳影后。

茱莉亚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人。

她家境优渥,外表出众,学习成绩优异。

拥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切。

这个设定,一点都不“糟糕”。

但和许多人一样。

茱莉亚并不喜欢她的学习和生活。

本以为医学专业入学门槛高。

她的成绩优势可以在学习中显现出来。

后来她才发现,根本就学不下去。

因为她喜欢研究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于是,和母亲商量之后,茱莉亚改学了心理学。

再后来,她在翻照片的时候,看到了几张有意思的摄影作品。

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很视觉化的人。

于是,茱莉亚又从心理学转到了摄影领域。

不只是兴趣和专业。

茱莉亚一直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

在恋爱方面,她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大学同学、心理学教授、模特……

不同的恋人伴随着她人生不同的阶段。

直到如今的漫画家:阿克塞尔。

阿克塞尔虽然比茱莉亚年长了十几岁,但事业有成,已经是个业内小有名气的漫画家。

同样充满着文艺气息的他,和茱莉亚有着许多的话题可聊。

茱莉亚的感情生活总算稳定了下来。

一天,他们受邀参加朋友的聚会。

因为没有孩子,朋友给他们安排了最拥挤的那间屋子。

茱莉亚讨厌小孩,她也不准备要孩子。

但这件事仿佛就成了过不去的槛。

聚会上,到处都是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吵吵闹闹。

男友阿克塞尔同样因为此事和茱莉亚争吵,原因是他已经四十几岁,到了人生的新阶段,该要个孩子了。

和茱莉亚相反,他倒和孩子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然而这还不是茱莉亚遇到最大的问题。

阿克塞尔的新书签售会上,茱莉亚看着男友被众人拥簇着。

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不知是因为自己尚在书店做兼职,社会地位不匹配带来的落差。

还是厌倦了这样无趣的生活。

她独自离开。

路上,她混进了一个派对之中。

在那里,她偶遇了另一个男子埃文德。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个桥段。

他们嘴上说着绝不出轨。

可又不断在底线边缘试探。

虽然他们并没有肉体上的出轨。

但在精神层面,茱莉亚早已经魂不守舍。

无论是第二次和埃文德在书店的偶遇,或是和男友一起参加她不感兴趣的漫画讨论会。

都加剧了茱莉亚对现有这段感情的失落感。

于是,她在一个普通的日子,毅然提出了分手。

人生中有相当多重要的决定,往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

而只是因为某一刻的冲动。

对茱莉亚来说,这样的冲动占据着她人生的大部分选择节点。

在这点上,影片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表现手法。

男友阿克塞尔帮茱莉亚倒咖啡,她帮忙打开了灯。

按下开关的一瞬间。

仿佛灵魂出窍一般,茱莉亚跑了出去。

而男友、路上的人和车,都定格不动了。

世界仿佛停止了一般。

茱莉亚找到了埃文德,与他散步在奥斯陆的大街上,来了一场浪漫的约会。

聊了一夜,一直到太阳升起。

茱莉亚奔跑回家,此时她的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定格的人,两次奔跑,一场约会。

以上,就是茱莉亚脑子里的一瞬间。

她按下了开关,对阿克塞尔提出了分手。

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阿克塞尔其实是一个非常合格的伴侣。

事业有成,有学识文化,对茱莉亚十分包容,可以支持她做她自己喜欢做的事。

对茱莉亚来说,说不上来,但这感觉不太对。

当阿克塞尔试图挽回茱莉亚。

茱莉亚说:

“我觉得我就像是自己人生的观众”

“就像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配角一样”

不止是茱莉亚,其实许多人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体会。

亲戚朋友建议你选择你不了解的专业。

生活压力逼迫着自己干着不喜欢的工作。

人生的许多选择都不一定是自己选出来的,而是突然就出现在你面前,告诉你应该这么走。

而一拍大腿的冲动,恰恰就是一种抗争。

一种宣泄这样被支配着的人生的出口。

但这样源于自己内心选择的冲动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也不见得。

与埃文德展开了新篇章的茱莉亚。

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

因为前任的影响,埃文德也是个环保主义者。

他甚至认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活着就是一种罪过,更何况是生孩子。

同为丁克的埃文德,让茱莉亚再也不需要考虑生孩子的压力。

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茱莉亚可以放声大笑,聊自己想聊的事,甚至吃上了迷幻蘑菇。

各种新鲜事物都在眼前飘过。

对茱莉亚来说,她终于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但新鲜感过后,茱莉亚马上又陷入了同样的虚无。

她看待埃文德的目光不复往日的激情。

埃文德夸奖她的文章写得好。

茱莉亚都不关注其中的赞美之词,只关心他为什么随便翻别人的垃圾桶。

看到了前任阿克塞尔的访谈节目。

听到了朋友说起阿克塞尔得绝症的事。

点滴往事又勾起了茱莉亚的回忆。

在聊天中,她重新感受到了阿克塞尔的好。

如果说茱莉亚是一个不断在追逐新鲜事物的人。

阿克塞尔就刚好相反,他是一个更加怀旧的人。

在生病期间的谈话。

阿克塞尔对茱莉亚说了一句近乎告别的话:

“我不想成为你的回忆”

“我不想成为你脑海里的声音”

也许身处数字时代的茱莉亚无法感同身受。

但这也表明了两种时代的特点。

由于阿克塞尔成长的时代没有网络和手机,了解事物大多是通过实体。

例如音像店的唱片,特价区的二手漫画书。

这些文化意识通过具体的物件传承,于是就可以把它们拿起来,放在手中互相比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都从阿克塞尔逐渐变成了茱莉亚。

太多扑面而来的新鲜事物,让我们目不暇接。

选择太多,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

但由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感官疲劳,无法专注,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或者又是同样的三分钟热度。

影片最后,当此前坚持丁克的埃文德带着妻子和孩子出现在茱莉亚面前。

茱莉亚也只是会心一笑。

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之间的心领神会。

不断地换专业,换职业,换恋人。

甚至出轨之后又回过头来怀念前任的好。

茱莉亚看似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但又是这个时代之下最普通的人。

过来人有过来人的经验。

而年轻的灵魂也有自己的热情。

纵使你告诉他前路坎坷,荆棘密布。

纵使他知道此路不通。

但不走这么一遭,不撞南墙。

总会觉得留下了什么遗憾。

不断地选择,试错,也成了常态。

但也庆幸有选择,试错的机会。

才能在看清未来的同时,又能感到人生没有白活。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