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无奈的调侃: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它的对立面是:解决不了矛盾,就激化矛盾。
1激化矛盾能解决问题吗?
不一定能完全解决,但确实有利于问题的推进:不论是今年4月的林场秋雨,还是7月的浮桥迷案,都将事态推进到比较理想的一面。灌溉用水问题解决了,桥也将于秋收前竣工——这里不探讨个中错综复杂的迷雾,只是说矛盾与问题的利害关系。
当然,不论当事人以何种姿态面对镜头,他们的行为都算不上激化矛盾。只是经过网络传播后,被扩大了。然后随着事件的愈演愈烈,人们开始质疑涉事方的处理结果,是否公平正义。
到这个阶段,可能会被认为是故意挑事端、搞对立,甚至是激化矛盾。说来也巧,就这么一闹腾,事情还真就解决了。但要有结果,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需要刺痛到人们朴素的正义感,与基本的道德观,而且涉事方最好别是什么鬼怪,最好能给人一种“雪崩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的感觉。
幸运如斯,失望如斯: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人手持身份证呼唤支持的,但若是矛盾不够大,涉及的群体也不够广,那往往不了了之。
2所以综合来看,以“激化矛盾”的方式来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挺悲哀的。因为再没有别的路,可就是这条路,也并不一定有结果。而且,这条路可能也难走了——因为帮助当事人“激化矛盾”的自媒体,说话的界限将被收缩。
7月10日,网信办针对自媒体的13条新规中,第7条明确到:严禁个人或企业操纵“自媒体”账号矩阵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不得集纳负面信息、翻炒旧闻旧事、蹭炒社会热点事件……
当然,13条新规整体上是好事,打击的是捏造事实、博眼球、蹭流量的群体,目的在于肃清网络环境,避免挑拨民意,让网络环境归于和谐。
这种出发点是极好的,相信本就遵守规范的自媒体也很赞同。但也有可能限制到他们。
我们很难界定对着镜头举报的账号算不算自媒体,但有些确实充满正义感,反复为不同当事人发声的自媒体,可能真的就要从无话不说,变成无话可说了。
3至于自媒体原本想说的和大众想看的,只能希望由官媒大大方方地说。但结合目前的主基调来看,想从正式媒体上看到想看的,好像很难。
相信大家不用看评论,都能猜到原文留言区的内容。如果它们能全面地、客观地、犀利地看待与评论时事,我觉得自媒体都可以彻底封掉。现在的自媒体,不就是读者的嘴体么!我在看自媒体文章的时候,也是在发泄自己的情感。
翻来翻去都是那么多类型相似、题材相近的事,别说读者看,就是自媒体天天写,他们自己都腻了。
如果正式媒体够犀利够尖锐敢抓痛点,那自媒体在舆论事件面前,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如果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那大家也就不用“激化矛盾”,转而找个合适的领域输出价值了。
期待着自媒体被约束、正式媒体放开手写、种种质疑被麻利解决,否则,我们的情绪真没处可放矢了!
以上不含任何负面情愫,仅是个人一点小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