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弃笔从商,与张雪峰的处境所引发的思考

暖阅一刻 2023-06-27 23:25:23

以前对张雪峰了解甚少,只是多年前在某网络综艺节目中见过,当时觉得讲话嗓门大、富有激情,其他无感。

不过最近,张雪峰老师关于新闻专业的建议,倒还挺有感触。因为我能够从一位素未谋面的笔友、一个资深的前媒体人身上,找到一点相通的答案。

1

称这位媒体人为笔友,感觉更亲切些。

与之结缘,是因为去年6月10日极具轰动的唐山事件。当时,我发了篇约1500字的感想,随后便收到陌生人的私信:他说想发一篇自己的稿件给我。

彼此虽未交流过,但其中双方看法相同之处,不禁令人愉悦,这位陌生人,便是我所说的笔友。

那是一篇5600多字的雄文,他以自己的经历为切入点,结合做记者多年来的见闻与感触,由浅入深,全面剖析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文中过于敏感的部分略作删减后发布,其反响非常强烈——对,这就是专业!

在这快餐式阅读的互联网时代,他竟有如此之耐心写下长篇,且头头是道,来者何人?

在后来的畅谈中得知,他是国内某著名机构资深媒体人,后来改了行,便与新闻全然没了瓜葛,但见到唐山事件的发酵,着实按捺不住心头的悲愤,故而在当晚怒发冲冠,一气呵成!

他说,写出后感觉心情好了些,但又苦于这起事件的恶劣性以及无法解决。矛盾的是,摘掉媒体人的头衔后可以放开了写,却又无处发表;或者说,无法以某个有影响力的媒体身份,去推动事件本身。

而这些,也恰恰是他离开媒体的原因。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拥有了话语权——或许,这句话应该反过来更容易理解。

在体制内,你就要按照路数走,因为几乎对任何事件,新闻人都没办法做到「我手写我心」,对普通人而言最简单的,对他们来说偏偏是最难的。

2

比如他,既然不能表露出真情实感,做一名真正的新闻人,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有才华的人,换个地方照样能风生水起。

之前有新闻专业的教授说:新闻专业其实很好就业,进可入驻实力媒体,退可考公上岸。然而这名教授说的自身现实是:自家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不到三成。他自己也并非新闻出身。

就这样的专业对口率,普通人家长是不是真要考虑把孩子打晕?否则毕了业,是不是只能提笔跑路了?

没能展露才华,棱角还被磨平了。

孩子们都需要趋利避害,选专业这么大的事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说兴趣爱好与就业对口都是利的话,孩子们从新闻专业中趋不到利,那就只能避害了!

通过粗浅的了解,对张雪峰老师的感受是:用自己的认知与经验,为普通学子引路——至少是避坑。

碍于认知的局限性,我并不确定张雪峰老师所言的新闻专业的学子,会不会都从事这样的工作——或者说,这位笔友应该算作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混得好的,但这真的不应该是专业的新闻人的归宿。

当还没有入学,就要权衡毕业后的利弊,当兴趣要为赚钱让步,我有点觉得这类以结果为导向的建议,有点本末倒置了。不由想起多年前北大钱理群教授的一番话:

我们现在的实用主义、力量、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就是自己的利益成为自己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别人做事都是一种投资。

3

其实也怪不了学生,或者引导学生关注就业的张雪峰。

因为现实就是这么现实,你不以结果论,那上学可能就没结果。于是填报志愿专业指导有需求,那站在学生立场的张雪峰老师就有市场。

在社会发展中,人作为有着独立性的一员,却并不具有独立性。成长、自我实现之路,必然要适应社会甚至迎合形态,同时以自身价值反馈社会,于是兴趣偏好之类,便被最终的利益湮没。

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困于利益之中的人,面对利益也只能尽量做个无害的利己主义者。在唯利是图的大环境无法改变之时,也只有对局部的方向略加调整,来适应大环境的需要。

因此,张雪峰老师的言与行是对是错?对填报志愿的人来说,是有正面价值的!但对学生的承接方来说,特别是那些开设了相关专业的学校,如果学生避坑,那这坑就成了自己的……

张雪峰动没动谁的蛋糕、会不会被搞不知道,但他为普通人引路,不应该被断掉后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样的初心何时能再,张雪峰之类的老师,也就能笑着离场了~

1 阅读:369

暖阅一刻

简介:追热点,讲故事,用自己的想法观世事,愿能够给人点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