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浙江永嘉县一桩案件引发全民关注,38岁公司职员楼某因在直播间购买26株金豆盆栽,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3万元。这场价值2850元的网购,不仅让他的阳台改造计划落空,更让其成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修订后首个因收购二级保护植物获刑的普通人。
监控画面显示,2024年6月某深夜,楼某在直播间连续蹲守三小时后,拍下标注“深山老桩”的金豆盆栽。卖家特意私信提醒:“这批货是纯野生的,现在抓得严。”但面对虬曲如龙的枝干和金珠般的果实,楼某仍选择冒险交易。经司法鉴定,这批植株确属天然起源,单株市场价达150元,总估值超过立案标准30%。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株以上即构成“情节严重”。楼某案的特殊性在于26株远超入刑门槛,且金豆属于亚热带生态关键物种;其购买行为直接助长福建武夷山盗挖团伙的活动;2024年公安部“昆仑行动”将植物犯罪列为重点,本案恰逢专项整治期间。对比2023年云南“兰花大案”——药商李某收购3.6万株野生莲瓣兰(估值210万元)仅判2年实刑,可见当前司法更注重犯罪情节对生态系统的实质破坏。
法院虽认定楼某“情节严重”,但采纳了其辩护律师提交的三组关键证据,26株金豆移植后存活率达92%,远高于盗挖植株平均30%的存活率;楼某自愿支付5万元用于金豆原生地生态修复;其提供的聊天记录帮助警方捣毁跨省盗挖团伙。这种“刑罚+修复”的判决模式,与202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损害担责、重在修复”原则高度契合。
楼某案揭开了一条触目惊心的犯罪链条。福建某盗挖团伙供述,他们采用“GPS标记-夜间作业-无人机运输”模式,在金豆开花季深入保护区,单次可采挖200株以上。卖家通过“植物黑话”规避审查,“老桩”=野生植株,“园艺种”=人工培育,“下山货”=新近盗挖。卖家使用物流公司“盲发”服务,将金豆混装于普通绿植中,通过西部某省中转站洗白来源。还组建“珍稀植物收藏群”,以“传销式话术”鼓吹:“现在不收藏,十年后灭绝”“投资金豆,年升值30%”。
金豆被列入保护名录的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生态灾难,单株成年金豆可固土2.3立方米,福建某县因金豆锐减,2024年雨季滑坡灾害增加47%。研究显示,金豆果实是17种鸟类越冬关键食物,浙江天目山保护区因金豆减少,白颈长尾雉种群五年下降61%。中科院植物所检测发现,盗挖导致金豆遗传多样性降低38%,人工培育植株抗病性不足野生种50%。某电商平台调查显示,68%消费者认为“人工养殖不违法”,事实上《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未经许可收购天然资源保护植物即属违法。记者实测发现,在某头部直播平台搜索“老桩金豆”,仍有17个直播间使用“深山挖宝”“绝版收藏”等诱导话术,其中12家未公示经营许可证。
楼某案留给社会的不仅是法律警示,更是一道文明考题:当我们在阳台摆放“网红盆景”时,是否想过每一株野生植物背后,都站着一位“森林原住民”?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植物中有3800多种濒危,占全球濒危植物总数的10%。这些沉默的“绿色公民”,正通过一桩桩案件发出最后的生存呐喊。
正如生态环境部负责人所言:“保护野生植物不是阻碍发展,而是为子孙留存发展之本。”——当我们学会对自然保持敬畏,法治的锋芒才能化作守护文明的温柔力量。
怎么叫非法购买,难道不知的情况下在某知名APP上买了东西,然后被告犯罪了,那这个APP屁事没有呢!源头没有,用户怎么犯罪?处罚有争议
能公开5万元你们怎么修复生态的吗?[呲牙笑]
植物都受保护!人 却可以滥抓滥判不受保护![点赞]
买判三年。卖的呢???
卖的人抓了吗?
我的设施大棚农场不知情被改为永久基本农田,遭遇灭顶之灾,还没一颗植物受保护。
建议动植物同罪
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后港村,去看看呗,遍地都是挖这些的,一个个大棚里面种着
没人养灭绝的更快
这看着像桔子树
哦
禁止买卖,为什么有市场价?
正好不知道养啥了,去搜搜看[赞]
没有人工栽培的吗?
卖家提醒就没事儿了!
这不是沙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