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官至副国级,抓捕了“四人帮”同党,67岁辞去所有职务

墨寒雪 2025-01-13 10:39:56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他,曾是一位响当当的开国将领,一生戎马倥偬,建立了赫赫战功。

在党和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与华国锋、叶剑英等密切配合,亲自指挥部队,抓捕“四人帮”在京三名同党,立下大功,成为拨乱反正、拯救党和国家于危难的中流砥柱。

然而他在1980年却黯然辞去所有领导职务,他,就是已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德。

那么,吴德为何会在功成名就时选择退居二线?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受毛主席、周总理信任的高级将领的呢?

【富贵不能淫】

1913年,吴德出生在河北丰润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吴德,没能接受太多教育,却很早就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吴德的家乡,年仅18岁的吴德毅然投身革命,他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吴德聪明好学,工作能力出众,很快得到了组织的赏识,1933年,吴德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吴德转战冀东地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他曾化装工人,打入敌占区的工厂,组织领导工人罢工;也曾伪装商人,深入虎穴,为革命筹集物资。

吴德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冲锋在前,多次在白色恐怖下化险为夷,被誉为“冀东地下党的急先锋”。

在吴德的领导下,1935年冀东地区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冀东暴动,这次暴动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抗战全面爆发后,吴德担任八路军冀东军区政治委员,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战场,吴德靠着过人的指挥才能和出色的组织能力,率领部队屡打胜仗,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鏖战八年,吴德亲历无数战火与硝烟,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内战再起,吴德临危受命,先后担任冀热辽分局组织部部长、冀东军区政委等职务,为东北、华北地区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建立后,吴德被任命为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短暂的休整之后,1950年,吴德再次披挂上阵,出任平原省委书记,不久,平原省撤销,吴德又被调任天津市委副书记。

从燃料工业部,到平原省,再到天津市,仅仅五年时间,吴德先后在三个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跋涉万里,未有丝毫懈怠。

1955年,吴德离开天津,走上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出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吴德,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信任下,开始全面主政吉林。

【权势不能惑】

1955年,吴德远离京津,来到祖国的东北,出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吉林省军区第一政委,肩负省委和军区的双重职责,吴德丝毫没有懈怠。

他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带领吉林人民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在吴德的带领下,吉林的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1960年,吴德被调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在这个更高层级的平台上,吴德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东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然而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打破了这份平静,1966年,“政治风暴”爆发,原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遭到批斗,北京的领导班子面临重建。

中央决定,调吴德进京,担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此时,正值“政治风暴”初期,形势错综复杂,局势瞬息万变,吴德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个政治舞台的中心。

上任伊始,吴德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北京,这个政治风暴的中心,局势远比其他地区更加扑朔迷离,吴德审时度势,处事谨慎,在动荡的局势中沉着应对。

很快,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1967年,吴德出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北京的实际掌舵者。

在北京工作的十年间,吴德先后担任北京市革委会主任、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国务院文化组组长等要职,成为毛主席身边的红人。

在吴德的领导下,“政治风暴”期间的北京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为党中央提供了可靠的后盾,“政治风暴”结束,吴德功成名就,前途似锦。

1973年和1977年,吴德两度入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在1975年出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为仅次于国家领导人的副国级领导干部。

然而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四人帮”在京的三名亲信,成为角逐政治舞台的一大障碍,面对“四人帮”的猖獗,吴德将如何抉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又将如何力挽狂澜?

【威武不能屈】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举国上下陷入悲恸,就在举国哀悼期间,“四人帮”在背后加紧了夺权的步伐。

他们在京的三名亲信,更是有恃无恐,胆大妄为,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意识到,若不尽快采取行动,一旦“四人帮”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吴德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与时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将军密切配合,随时准备按中央的部署采取行动。

很快,叶剑英元帅做出决定,对“四人帮”在京三名亲信实施抓捕,当时,中央警卫团由汪东兴掌控,但对北京卫戍区的态度尚不明朗,尤其是驻扎在昌平的坦克师,更是“四人帮”在京的重要武力。

危急关头,吴德挺身而出,他一方面监视昌平坦克师的动向,严阵以待,另一方面,与吴忠将军反复商议,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经过缜密的部署,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果断发动“康安园事件”,北京卫戍区的部队在吴德、吴忠的指挥下,秘而不宣,迅速出击,成功抓捕“四人帮”在京三名亲信,至此,“四人帮”在北京的武力基本瓦解。

事后,华国锋、叶剑英都对吴德的果敢和智慧赞不绝口,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吴德功不可没。

1977年,吴德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吴德出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步入仕途巅峰。

此时,吴德已是功成名就,俨然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吴德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系列人事调整中,作为“四人帮”的克星,吴德完全有理由继续在权力的中心运筹帷幄。

但是,当华国锋征求吴德意见时,吴德却谢绝了继续担任要职的建议,他坦言,自己年事已高,该把位子留给年轻人。

1980年,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吴德正式辞去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等职务,黯然退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59岁的吴德选择了退居二线,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不解,要知道,当时吴德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无论是党内地位,还是群众基础,都是如日中天。

然而吴德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权力的中心,选择了淡泊宁静的生活,事实上,吴德的这一决定,早在“政治风暴”后期就已有端倪。

粉碎“四人帮”后,吴德多次向组织提出退休的申请,但都被婉言谢绝,直到1980年,吴德再次表达了退居二线的强烈愿望,组织上这才勉强答应。

退休后的吴德,并没有闲下来,他热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大事,即便是在家中,他也时常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只要党和国家需要,他随时准备重新出发。

随着岁月的流逝,吴德的身体每况愈下,1995年11月29日,这位彪炳史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悄然离世,享年82岁。

【结语】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吴德就是这样一位功成不必在我的人物,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私利”二字,有的只是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风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参考信源】

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2014年11月21日 《粉碎“四人帮”的史实和疑点(中):从方案部署到具体抓捕【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08-10-21《吴德》

0 阅读:46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