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外戚势力导致秦始皇之前无人进行统一,王翦称病也有此因素

史海撷英 2025-04-18 16:21:29

秦昭襄王时期就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军事实力已经超过东方六国里的任何一国,但秦昭襄王以及后面的几代秦君顶多攻占六国领土而从未有过灭国行动,可见秦始皇之前的两三代秦王玩的是春秋争霸的思维,甚至秦昭襄王攻破楚国都城后,还让楚国延续下去了,没有彻底灭了楚国。

从这个战事可以看出当时的秦国的实力已经足够强盛了,但就是没有付诸行动,不是前几位秦王不想一统,而是不能,因为秦始皇之前,秦王想要灭六国,必须得面临几个棘手的问题,一旦未能妥善这些棘手的问题,一统不仅付之东流,甚至要搭上自己的王位。

首先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秦国自变法以来一直根深蒂固的外戚势力,秦惠文王之后,历代秦王登位都有太后和母舅势力的参与,并且深刻了影响了秦国的朝政。

秦武王时期,母亲是魏国人惠文后,为了打压秦国其他公子和前朝的旧臣,秦武王必须依靠太后一系的力量来进行打压,也导致秦武王时期秦国内部全面亲魏,秦武王四年在位的时间有三年会见的魏王。

而秦武王举鼎暴毙后,来自楚国的芈八子利用楚系外戚力量让儿子秦昭襄王继位,引发魏国系外戚的季君之乱,也让魏国势力被排挤出朝廷,楚国势力一家独大。

秦昭襄王

而为了稳固楚系势力,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秦昭襄王封芈戎为华阳君、魏冉为穰侯,和泾阳君、高陵君号为“秦国四贵”,可见当时楚系力量的强大。此后楚系为了维持利益,频繁让秦楚联姻,其中公子柱(秦孝文王)娶了楚国贵族出身的华阳夫人。

至于早年如邯郸为质的公子异人在吕不韦的运作下,认华阳夫人为嫡母,得以上位,可见秦始皇之前的几位秦王能够坐稳皇位,靠的都是芈八子、华阳太后、昌平君以及楚国在支持。

这么一来,这些秦君哪敢在太后和舅舅在的时候能在朝廷上宣布自己要一统?比如子楚(异人)就是楚国扶持上来的,华阳太后和昌平君对朝政势力掌握很深,要是子楚上位后要喊灭楚,怕不是直接被换下来了。毕竟翻开秦国晚期的历史就会知道一个太后是如何影响秦国朝政的。

所以,战国时期别看各国打来打去,又是合纵又是连横的,但各国之间的联姻可是相当密切的,任何一个国君的母亲和舅舅都是其他六国的贵族甚至王族想要灭六国,母亲和舅舅的母国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而且必然会极力阻挠。

但秦始皇不一样,按理说其父亲子楚婚配应该是贵族之女,但子楚当年不受重视,在赵国当质子多年,老婆也没娶上,姬妾赵姬只是普通的赵国人,没有母家的庇佑,少年时代的秦始皇在赵国备受欺凌,恨不得杀了赵国人,“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所以在秦始皇这里,根本不需要考虑母亲的看法,因为赵姬也没归属感,甚至灭掉赵国后还去赵国抹除自己当年生活的痕迹。

秦始皇

这么一来,秦始皇就没有前几位秦王的顾虑,因为不需要考虑母族问题。

当然,要是秦王能熬死太后也不是个事儿,问题是芈八子和华阳太后都挺长寿的,熬死他们,这些秦王要么没几天活命,要么老了没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除了太后的母国,秦王还得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可以不考虑太后的母国,但不能不考虑继承人的母国以及势力。

战国各国诸侯之间联姻频繁,各国王室公子娶的都是各国贵族女甚至公主,这也是各国的合纵连横结盟的手段之一,这么一来,导致各国很多人继承人都有诸侯国血统,这就让前线征战的将领犯了难。毕竟自己出征打仗,万一哪个公子日后上位,其母亲和舅舅报复自己怎么办?所以王翦这个老油条听闻要灭楚,连忙告老躲了起来,毕竟楚国灭了之后,怕不是日后要被楚系势力清算,毕竟当朝长子扶苏的母亲就是楚国人,搞不好扶苏就是日后的新秦王。

历史上从未记载秦始皇的皇后到底是谁,但根据秦始皇登基初年的政治斗争来看,就是楚国贵族女。

秦始皇登基初年根本没有实权,朝廷上的力量也被分为三系,一个是老资格的楚国系,一个是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的客卿组成的关东系,最后就是秦国本土派系,秦国本体派系倾向于血统更为纯正的成蟜。

秦始皇

为了稳固地位,秦始皇先选择关东系,尊吕不韦为“仲父”,以获得关东系力量支持,没想到几年后,赵国居然放回了成蟜,意图引起秦国夺位之乱,为争取支持,赵姬下嫁给秦国本土系将领“摎”,平定了成蟜之乱,“摎”其实就是长信君“摎毐”,后被误写作“嫪”

成蟜之乱后,秦国本土力量空前强大,秦始皇就利用他们来削弱和制衡吕不韦势力,一场“摎毐之乱”让吕不韦势力元气大伤,为了斗倒吕不韦,秦始皇又和楚国联姻,生下扶苏,联合楚国势力和本土势力,斗倒了吕不韦,然后颁布的《逐客令》,清除客卿势力,可以说秦始皇在位十年后才真正获得大权。

掌握大权后,秦始皇就掀开了一统六国的战争,第一个征讨对象就是充满屈辱童年的赵国,至于楚国,则放在了最后,毕竟华阳太后还在。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华阳太后去世,秦始皇打算灭楚,但没了华阳太后,昌平君、王后和扶苏都在,一些将领就犯了难。毕竟楚国系力量虽然不如往日,但依旧很深,况且扶苏还在,打楚国扩大秦国疆域没问题,大家都是靠军功生活,也靠打仗升迁呢,但现在要灭了楚国之祀,大家就不乐意了,真灭了楚国,功劳虽大,但自己家族日后可不会好到哪里去,绝对被扶苏等楚系势力报复,所以王翦直接躲了。

秦始皇不信邪,安排李信灭楚,果然爆发了昌平君叛变,伐楚失败,不得不撤军,这也让秦始皇意识到,不给大家一个交代,楚国灭不了。

王翦

所以为何秦始皇没有立皇后?不是因为母亲的问题,而是为了防止继承人母国的问题,因而灭楚之前就废了扶苏母亲的王后的位置,生秦国本土女子的孩子,然后打压扶苏,就是告诉王翦,让他放心大胆出征。

只是这么一来,和秦国之前君王上位格格不入,毕竟在当时,母系外戚力量是维持王位的重要手段,日后秦王该如何稳固地位呢?所以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将有六国血统的公子全给杀了,这么一来就没人依靠六国旧的势力来威胁胡亥的皇位了。

秦始皇母族力量的薄弱加上强行剥夺扶苏继承位置,就是为了为一统天下扫平内部的阻碍,也唯有秦始皇这样的出身和魄力才能完成一统。

不过晚年的秦始皇看到了扶苏的能力和贤能,又放弃了剥夺扶苏继承的想法,给了他足够的权力和声望,选的还是扶苏当继承人,虽然没有明封为太子,但当时人都知道,扶苏是秦始皇日后的继承人。

可惜扶苏居然死了,造成了秦朝无法弥合的裂痕,所有人都认为扶苏是被害的,因而楚国残余势力打出了为扶苏报仇的大义。毕竟扶苏是楚人之后,以扶苏为口号,才可以让报仇有最粗的那杆旗。当然这是后话了,因为此时的秦始皇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即灭了六国后还有一个大问题,即如何处理六国的土地?

秦始皇

按照之前的例子,当时认为秦始皇扫平天下后,会和当初的周王室一样,分封自己的公子到各地担任诸侯王,秦王室成为天下共主。但问题是公子们也是要娶妻的,以往公子们娶的都是六国贵族之女,如今异姓诸侯王都没了,总不能同姓娶妻吧!他们娶谁呢?难道娶蛮夷公主?亦或是平民百姓?撇开身份的差异,公子没有势力强的母族势力,是坐不稳王位的,为此王绾建议,让秦始皇的公子们娶旧的六国势力贵族女为妻子,以来获得旧地支持,二来公子们的婚事也解决了。

这个办法虽然好,但几代之后,各个诸侯国又会各自割据,天下重新回到纷争的状态,搞了一圈,还是战国时期,这一统岂不是白一统了?

秦始皇也意识到这个举措的弊端,放弃了分封,采取了相当极端的郡县制,算是彻底取消了分封制,靠集权和皇权来维系皇位而非外戚。

秦朝‍疆域图

从后世来看,这一步是没错,但在皇权初始的秦朝,皇权不稳,没有外戚的支持,搞不好就被权臣和宗室给篡了。只是在当时,秦始皇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选择这一步,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短命。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秦王想要灭六国从来都不是武力不够而是政治上的问题,甚至政治上解决不好,连自己王位都坐不了,何谈灭六国?也就恰好遇到秦始皇这样另类出身的秦王,靠着能力和智慧,完成了大业。

只是六国一统了,余波还在,毕竟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已经乱了几百年,各个诸侯国已经没有了华夏这个认知,大家有的都是某国的概念,比如宋人、赵人、楚人等等,而且各国互相鄙视,比如一说宋人,就是笨蛋,一说楚人就是蛮夷,一说秦人,就是养马的,在巨大的分歧下,这样的一统难度是相当的。毕竟战争可以一统,但统一后如何安抚六国遗民,让他们接受一统后和秦国人享受同样的待遇,而不是作为殖民地去盘剥?这些都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能力,秦始皇只完成了一半,秦二世未能顺利完成,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