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瘦才活的长久?超重但腰细的老人长寿,是这样吗?听分析

源玮评健康 2025-01-16 18:24:40

#头条深一度#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63岁的张女士(化名)站在浴室的电子秤上,看着不断跳动的数字最终停在了“62.3公斤”。这个数字让她很是难受,因为张女士记得自己在两个月之前,体重还是以“5”开头的,这短短时间内飙升了五公斤,让她感到很不舒服。

这不,一天早上,张女士和几位邻居闲聊的时候提到了“体重”的话题,一位邻居说道:“你年纪大了,可得小心别胖太多。现在都说老了要瘦点,瘦才健康,才能长寿!”

另一位接话:“对啊,胖了容易得心脏病、高血压,得减点儿啦!”

张女士听了有些着急,回家后立即决定“行动起来”。

虽然现在天气较冷,但是张女士还是翻出了之前买的运动鞋和运动服,心想:“不能再等了,赶紧瘦下来!”张女士平时喜欢散步,但觉得那种运动强度太低,于是她决定试试跳广场舞。小区广场每晚都有大妈们跳舞,她早就想参与,但总觉得没时间。

这次,她直接决定从最热闹的舞蹈队开始。

但是,广场舞貌似没有张女士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她根本跟不上大家的动作,甚至有些动作根本完不成,她强撑着练了整整一个小时,回家后感觉膝盖隐隐作痛。

这不,第二天,张女士就改变了策略。先是绕着小区慢跑了两圈,接着又尝试做了几个深蹲动作。她看到网上有教程,说深蹲可以快速消耗卡路里,还能锻炼腿部肌肉。

于是,她对着手机视频学了起来。然而,她的动作有些不到位,身体重心不稳,这个计划又是“胎死腹中”了。

第三天早上,张女士又早早起床。

她换上运动服,继续在小区步道上快走。为了增加强度,她特地戴上了两只手腕沙袋,并加快了步伐。小区的步道有些地方铺着鹅卵石,有些路面稍显不平整。走到一处下坡路段时,张女士的脚被石头绊了一下,身体一时失去平衡,她向前扑倒,右腿撞在了坚硬的路边石上。

这一摔,可真的是将张女士的锻炼减重计划彻底打破了。

摔倒之后,她疼得脸色发白,勉强撑起身子试图站起来,却发现右腿完全无法用力,稍微一动就痛得钻心。被紧急送医之后,拍片显示:她的右腿胫骨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医生询问了她受伤的原因,听说她因为运动过量摔倒,不禁摇头说道:“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尤其是骨质密度下降后,摔倒的风险和后果都比年轻人严重。”

张女士躺在病床上,心情沉重,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因为控制体重而搞得如此狼狈......

老人要瘦才活的长久?还是超重但腰细的老人更长寿呢?

在很多人眼中,瘦一直被认为是健康和长寿的代名词,尤其对于老年人,更是流传着“瘦了才能活得久”的说法。但是,真的是越瘦越好吗?

医生并不赞同,相比较于盲目追求“瘦”,医生刚建议大家上了年纪之后,可以适当放松体重管理的要求,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体重稍微超标,但腰围较细的老人,可能比瘦弱的老人更长寿。

就好比,有学者发现:适度的体脂储备在老年阶段可能发挥保护作用,尤其是在疾病或创伤恢复期间,脂肪作为“储备能源”,能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

而瘦弱的老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能量储备,在面对感染、骨折等意外时,身体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为“瘦体弱综合征”,可能导致老年人更容易患病或死亡。

当然,这也并不是告诉大家“越重越好”!

还是要讲究一个度!

就好比2023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中有指出:与标准体重相比,体质量指数控制在22.5-24.9之间的话,也就是稍微偏重一些,这时候死亡风险是最低的。

为什么要讲究一个度呢,其实也很好理解,超重或肥胖的话,带给我们的潜在危害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乳腺癌等等风险都比其他人群要高。

再给大家引入一个概念,“腰细”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腰围较细的老人通常内脏脂肪水平较低,而内脏脂肪的积累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胖与健康之间存在一条分界线——适度的体重增加可以保护健康,但如果伴随着内脏脂肪过多,则会成为健康的负担。

我们再说回“瘦”,不建议大家将太瘦,是因为上了年纪之后,面对的健康风险真不少,就好比:过度瘦弱的老人往往伴随着肌肉量的减少,这在医学上称为“肌肉减少症”。

肌肉是维持身体活动和基础代谢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支撑日常行动,还能帮助身体储存糖原、调节能量代谢。老年人一旦失去过多的肌肉量,身体的免疫功能、恢复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同时,瘦弱的老人还容易营养不良。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如果饮食中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导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而这又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让他们更容易患病。

相比之下,体重适度超标的老人往往拥有更充足的营养储备,这对健康和寿命来说是一种保护。

不过,大家也要明白: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平衡,而非单纯追求体重的“标准”。

健康和长寿不是单一目标,它更像是一幅拼图,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案。

对于老人来说,健康的体型不一定是瘦骨嶙峋,也不是体态臃肿,而是恰到好处的“适度丰盈”。就像一棵老树,树干不需要纤细,但必须坚实有力,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长寿受多因素影响,只有全面考虑,几率才大

当然,想要真正达到“长寿”的愿望,我们真要从全方面去行动。

当我们谈论长寿时,很多人会提到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标配”因素。然而,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发现,一些更细节、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同样对长寿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或许不像饮食和运动那样显而易见,但它们像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小水流,悄悄汇聚成生命的涓涓长流。

身体柔韧性与平衡能力:跌倒风险的关键

摔倒,对于老年人来说可真是一个大坎!算是老年人意外死亡的一个常见原因,而这并非单纯的“偶然事故”。

研究发现,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寿命。柔韧性差可能会限制日常活动的范围,增加肌肉和关节损伤的风险;平衡能力不足则容易导致摔倒,尤其是在行动迟缓或反应不够敏捷时。而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稳定性(打太极、练瑜伽等等),实际上是在为健康长寿筑牢根基。

微生物群:身体里的隐形“合作者”

微生物群的作用就像人体内的“生态园”,需要细心维护才能运转良好。不健康的饮食、高糖高脂食物、过度使用抗生素等,都会破坏这个生态园,导致有益菌减少。有益菌减少后,“害群之马”的有害菌会趁虚而入,引发慢性炎症和代谢紊乱。

有研究指出,一些百岁老人肠道中的特定菌群比例较高,例如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群和促进抗炎的菌种。这些菌群帮助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炎症因子对身体的伤害。

环境暴露:空气、水和阳光的质量

环境质量是长寿的隐性因素,影响往往被低估。

空气污染、水质不佳、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都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微尘颗粒(PM2.5)就像潜伏在空气中的“隐形杀手”,它们能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血液,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长期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人,往往面临更高的慢性病风险。改善这一点的方式并非一定要“大搬迁”,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在空气质量差时减少户外活动,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的危害。

水质问题同样重要。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有害化学物质,长期摄入会对器官功能造成损伤。选择过滤后的水源、定期检查饮用水质量,是确保健康的重要细节。

情绪管理:细微但深远的影响

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常被低估。

一项关于百岁老人的研究发现,他们普遍表现出更强的情绪适应能力,能够从生活的困境中找到积极的意义。无论是参与社区活动、照顾孙辈,还是追求个人兴趣,老年人如果能感受到“被需要”,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总之,大家要明白:长寿不是单一指标的追求,而是生活中许多细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像是长寿拼图上的一块碎片。

忽视其中任何一块,都会让这幅拼图变得不完整。真正的长寿是一种平衡,是每个环节都用心打磨后呈现出的和谐与稳定。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科学指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寿之路。

点击#头条深一度#,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