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这座山海交融的都市中,万石莲寺如同一颗隐于尘嚣的明珠,静卧于厦门园林植物园的万石岩间。
这里不仅是佛门清净之地,更是一处集千年历史、奇石胜景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世外桃源。
古寺依山而建,巨石环抱,流水潺潺,每一块青苔斑驳的岩石、每一处雕梁画栋的建筑,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万石莲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相传由中原入岛开发的陈氏所建,是厦门岛上最早的寺庙之一。
历经岁月更迭,古寺几度兴废,清康熙年间靖海侯施琅主持重建,民国时期由高僧会泉法师中兴,1984年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捐资修缮,方成今日之貌。
寺名“万石莲”源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寺周巨石林立,形如莲花托举佛刹,又因“万笏朝天”的奇观而得名。
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寺,见证了厦门从边陲海岛到国际都市的沧桑变迁。
万石莲寺的布局精巧别致,建筑与山石浑然天成。
山门处一座古朴石坊巍然矗立,楹联“一句弥陀声传鹭岛,千年常住业绍庐山”为弘一法师亲题,笔墨间尽显禅意。
步入寺内,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殿前石阶上的团龙浮雕栩栩如生,殿后“功德林”与“念佛堂”隐于绿荫之中,梵音与泉声交织成韵。
寺内最奇妙的景致当属“听刹石”——古榕虬根盘石而生,以耳贴石,可闻飒飒风声如诵经回响,堪称自然与人文的绝妙共鸣。
寺庙的选址更显古人智慧:
背倚“象鼻峰”,前临“小桃源”流泉,巨石错落如天然屏障,形成“寺在石中,石在寺内”的独特景观。
春时细雨朦胧,寺周云雾缭绕,被誉为“狮山晓雾”;秋日天高云淡,登高可远眺厦门大学与南普陀寺,山海城景尽收眼底。
万石莲寺不仅是信仰之地,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在此小住讲经,其墨宝与足迹为古寺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抗战时期,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弘一法师正是从此地启程赴青岛湛山寺弘法,留下“万里一袈裟”的佳话。
寺内还设有会泉法师纪念堂,纪念这位民国时期重兴古寺的禅门巨匠。
古寺的宗教地位亦非同寻常。主殿供奉西方三圣,因而得名“小西天”,殿额匾牌亦为弘一法师手书。
僧人们晨钟暮鼓的修行生活与游客的步履在此和谐共存,梵呗声、流水声、风吹林涛声,共同编织出空灵禅境。
作为厦门园林植物园的核心景点之一,万石莲寺被热带植物环绕,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
寺前半月池春水如镜,雨季时泉流成练,沿石隙跌宕而下,水声淙淙如韶乐,明代文人李日章题名“水鸣韶”。
寺周古木参天,寄生树与岩石共生的“树包石”奇观,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鬼斧神工。
游览线路推荐从植物园西门进入,沿万石湖畔步行至古寺,途中可欣赏“天界晓钟”“太平石笑”等厦门旧景。
若逢清晨,薄雾中的古寺宛如水墨画卷;午后阳光穿过榕树缝隙,在石阶上洒下斑驳光影,更显幽静深邃。
- 开放时间:
随季节调整,夏季(5月1日-10月7日)6:30-18:00,冬季6:30-17:30。
- 交通指南:
乘公交至“植物园站”或地铁1号线“中山公园站”下车,步行约500米至西门;自驾游客需注意西门无停车场,建议停靠周边公共设施。
- 周边联游:可沿石径探访邻近的中岩寺、太平岩寺,感受“三寺一线”的禅意之旅;或登象鼻峰俯瞰厦门全景,将鼓浪屿与城市天际线收入镜头。
万石莲寺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宗教场所的单一维度——它是历史的活化石,是艺术的展览馆,更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生态样本。
在这里,唐代的砖瓦与当代的绿意交错,弘一法师的墨香与游客的惊叹共鸣。
当城市喧嚣渐远,钟声穿透林雾,或许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内心的“小桃源”。